地质思维是地质现象在人脑中间接而概括的反映,如何分析地质现象是地质思维的重要内容。地质现象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包括矿物、岩石、矿床、构造等现象的总和,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因此,要正确地分析地质现象,以及其形成原因,就必须遵循正确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自然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而物质又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所以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是研究一切事物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基础。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经常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因而客观地质现象也不例外。它既有机械运动、生物运动形式,也有物理、化学运动形式。按物质观和时空观进行分析,地质现象形成、发展和演化可以划分为渐变型和突变型。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岩浆演化、构造演化、生物演化和沉积建造等时空上是否连续。
地质作用多种多样,形成的地质现象也是多种多样,它们在演化时间上不是自在存在而是进入自为存在或称为自组织存在,它们的多样性统一在演化之中,而时空是它们活动演化的物质结构。尽管它们的特征及时空上存在许多差异,然而它们却按照一定的原理运动、发展和变化这些原理主要有层次原理、循环原理和重演原理它们存在于各种地质现象形成、发展和演化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1 层次原理
层次是表征物质系统内部结构不同等级的范畴,任何客观物质系统都可以依据不同的结构水平,划分为若干层次,这种划分是相对的,而且每一层次又具有其特殊的量和质。具体来说,地质学中的层次主要是指地质对象有序地分层,包括水平层次和圈层。由于时间、空间划分尺度不等,因此层次可大可小。
就整个地球而言,科学家按照地球内部存在着的两个主要不连续面(古登堡面、莫霍面),将其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大的圈层。以孔拉蔼面为界,又将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根据物质成分及物理特征上的差异,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有人根据地壳演化结果及其在时空上的相互关系和转化,将其划分为八重态模式,即地台、膨胀期陆洼、收缩期陆洼、陆槽、海岭、膨胀期海洼、收缩期海洼、海槽。用它们代表由地球脉动引起的地壳生消和发展。
地壳历史及其发展演化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根据地壳运动、生物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的巨大变化,分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同时它们还可以划分为纪、世等年代地层单位。
太古宙时期地壳运动强烈,原岩建造既有侵入岩、火山岩,又有沉积岩,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