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板块构造理论中板块运动的基本动力来源,并没有合理的科学解释。现在流行的所谓地幔对流假说,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是假的!全球性板块运动应该是地球翻转运动过程中,地球表层的板块对新状态进行脉动性、调适性变动的过程和结果。板块运动的原始驱动力应该是来自于地球翻转运动导致的全球性统一的强烈地应力变动,来自于地球翻转的天然运动。
关键词板块运动 地幔对流假说 地球翻转 原始驱动力
地球科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契机经历了巨大发展之后,又处于一个新的起点。科学家面对更富有挑战性的复杂难题,正在以地球整体系统的视角,审视和构筑新的理念,捕捉新的发展机会。目前,全球构造、固体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地球非对称性和非稳态运动等,已成为地学界关注的最活跃的前沿领域。(摘录自《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香山科学会议第143次会议述评》)
《板块构造基本问题》是我国权威学者为了把“板块学说”介绍到中国来而译著的。其中援引国外学者的论述说:“热地幔柱从地幔上升到达岩石圈下面,分向两侧流动,带动其上的岩石圈张裂,中间形成裂谷。继续张裂,地幔岩浆沿裂谷上涌,构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断地进展,导致海底扩张。新张裂的海底比其两侧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状,所以称之为扩张脊。扩张脊是平行的两条山脊,中间为一个深谷[1]。” 近20年来,固体地球科学在诸多方面取得的许多重要发现和长足进步,以及越来越多的新的观测事实,使板块构造学说面临重大质疑。
1,“热地幔柱从地幔上升到达岩石圈下面”,即使是上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对于整个地球而言也仅仅是一个点。如果它是以高热量状态影响岩石圈的话,应该出现的是熔透式岛状火山岩浆溢出,间歇性的发展过程以后,可以形成大洋中的火山岛链。但是却无法象西方学者想象的那样随意“任人驱使”,去张裂大陆和洋底的岩石圈,形成全球性的裂谷系。
2,成塑性态的热地幔柱的内摩擦力和剪切强度,能够大于固态岩石圈的强度吗?凭什么会产生“分向两侧流动”的过程?又凭什么可以“带动其上的岩石圈张裂”?塑性态地幔物质的水平运动,能够把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厚的固体岩石圈拉出张裂吗?不要忘记在地幔和岩石圈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对于上升的热地幔柱,究竟是能够传递地幔对流的水平分量运动,还是迟滞和削减了地幔对流的水平分量运动呢?西方学者推崇实验科学,那么谁有能耐给我们做出这种演示性的模拟实验呢?这究竟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