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亚与油田化学来源:《石油与装备》
2010年5月29日上午,西南石油大学师生为庆祝罗平亚院士70岁寿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罗院士的许多弟子从各地专程赶回母校,为恩师献上祝福。
罗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愿望》的演讲,他说:“过了今天,我就是70岁了,在有生之年,我还有三个愿望希望能去实现。”他讲述的三个愿望是:为我国大多数适用于化学驱的油田探索一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途径;为解决复杂地层深井、复杂井“井下复杂问题”提供可能的途径;推进新一代油田化学工作液处理剂的研发。
很多人都在会后问罗院士的愿望怎会是这样三个问题,“我希望这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都能深入做下去,见到它们应该呈现的效果,如果这些难题解决了,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结下石油情缘
罗平亚的一生,与西南石油大学有着不解之缘。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在四川的找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四川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毛主席对四川的油气勘探也十分重视,曾亲自到四川隆昌气矿视察。1958年3月,南充东观、广安武圣、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举国震动。
当时,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坐镇南充,打响了川中石油会战。为了加快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并为西南协作区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即原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地点就选在川中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南充。
这年,18岁的罗平亚高考报考了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原本已经达到录取分数的他,因为家乡的需要,意外地被这所刚刚建立的大学录取,成为学校首届招收的600余名新生中的一员。
初到学校报到,迎接他的却是南充燕儿窝的一片乱石岗,而学校还仅存在于规划图纸上。没有校舍,只能借部队的营房学习和生活。之后学生便和教师们一起加入了建校的劳动。建筑材料需要通过嘉陵江水运过来,他们从江边硬是用肩挑、背扛,将建筑材料一点一点搬回学校。起初是一天上课一天劳动,后来变成雨天上课晴天劳动。正逢三年困难时期,条件异常艰苦,师生们硬是靠着手挖肩挑,建起了地质(教学)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修通了通往市区五里店的简易公路。1960年,学校正式搬进新建成的校舍,条件虽称不上好,但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和生活的需要。
正是这段艰苦磨砺,铸就了西南石油大学艰苦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