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看点:粉、细砂岩油层电阻率常低于中粗砂岩或砾岩水层电阻率。弄清地质本质,是打通地质-测井视界壁垒的关键,也是破解岩性响应掩盖含油性测井响应的关键。
正文
图1为DG油田某开发区东营组地层,沉积背景为三角洲平原河流相。地层剖面的下部为分支河道砂岩,岩性主要为细砂岩,录井见油斑显示,电阻率高,测井解释为油水同层,试油却为纯水层,日产水21.7m3;该层上部相变为河间沼泽微相,岩性为细砂岩与粉砂岩薄互层,录井同样见到油斑显示,因电阻率太低,测井解释为水层,试油却出纯油,日产油8.18t,无水。
上述问题在测井评价中屡见不鲜。其原因在于脱离地质背景的解读,容易出现地球物理响应掩盖地质本因信息,导致错判。岩性在测井曲线上的差异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总体可分为显性与隐性。前者为岩石成因或岩石类型的改变,其测井曲线变化相对明显,较易识别;后者为岩石组分或构成岩石的矿物类型改变,其测井曲线变化相对隐蔽,不易识别。现今的致密储层评价,后者居多,评价难度更大。其测井曲线地质含义的解读常常有助于发现次生孔隙,从而成为致密储层油气识别的关键因素。
图1 岩性响应掩盖含油性
搜索微信群“测井异视界”可加入群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