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威望有啦
看了一下,地层吃砂很少,几乎可以忽略。选择液体的工程师应该反省下了。
首先:清洁压裂液之所以被推广,原因有2,1是保护支撑裂缝渗透率,获得相同的渗透能力比普通交联的压裂液少一半砂量,2是同等携砂能力条件下表观粘度低,这一点常常被用来做控制裂缝高度的手段,因为裂缝的延伸高度是由地应力剖面和裂缝内净压力决定的,液体净压力与液体粘度正相关,因此粘度较低的液体有利于控制裂缝高度。
清洁压裂液的问题主要在于滤失大,因为无法造壁,它的滤失是受到滤液粘度控制的。而本身粘度又不高。水井处理通常以酸化为主,原因是水井堵塞主要还是井筒附近结垢,而远处没有结垢的地方滤失就相对大很多。裂缝一旦突破近井筒滤失量会大大增加。
这个井加沙这么困难,应该用粘度高一些的常规交联液体。
前面打的前置液不算少,但是压力抬升还是从沙子接触地层就开始了,说明裂缝宽度不够,这个原因上面已经有人说过了斜度大容易引起多裂缝。但是引起多裂缝的原因不止这一条,我有过这样的经验,同一口井同一个地层,用1.8方排量的时候,ISIP30MPa,用6方排量的时候,ISIP50MPa,两次都是酸压,谈不上多大的净压力,这样大的ISIP差距表明多裂缝肯定产生了,因为酸压从来也不会有20MPa这么高的净压力,实际上是由于几条裂缝之间互相干扰而导致岩石力学参数变化引起的。借用这种经验,这口井建议降低点排量。最多到3.2方。另外用粉陶甚至微硅有助于减少多裂缝。
从第二次起泵来看,压力先降低走平以后上升,最后飙升,与第一次情况类似,说明裂缝可能有沟通低压层。压力降低可能是由于裂缝高度迅速延伸造成,当裂缝延伸到一个低应力层的时候,由于迅速增加的裂缝高度,缝宽必然损失,第二次砂堵的原因,如果是井筒内没有砂的情况,很可能就是之前进入裂缝的砂子稍微动了一下又马上堵塞了。
所以看来下次应该的改进:1、换交联液体,2、排量低点,段塞用更小粒径的粉陶或者微硅,3、干脆酸化或者成本高点的转向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