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3480阅读
  • 85回复

“油气田开发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介绍”有奖征集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eclipse
发帖
1929
财富
1931
威望
234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7-06-03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一、经历与简历
徐锡伟,男,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9年入成都地质学院三系放射性矿产地质专业学习,1986年7月和1989年12月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分别获构造地质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12月起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活动构造研究,1993年至1994年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理系作博士后研究,1996年12月任研究员,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人选,200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目前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管科研和外事副所长,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工程《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专家。
二、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创新点
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系统调查和实地测量,给出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w=7.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组合样式及其运动学参数:由左旋走滑为主的西段、张剪切破裂为主的中段和左旋走滑为主的东段等斜列成一条长426km的剪切走滑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位移7.6
m,单条破裂带宽数十m,最大组合破裂达8km;论证了2001年昆仑山地震包含3个次级地震事件(Mw6.8、6.2和8),为研究走滑断裂的地震孕育过程、破裂机制和工程危害性等提供了科学基础,同时证实了青藏高原内部确实存在向东滑移现象。此外,
通过对青藏高原大型走滑断裂的定量化研究,初步提出了用于解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叠瓦状逆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通过我国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的研究,发现了晚第四纪断裂作用的非线性特征;对新生代晚期山西地堑系的新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及其动力学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8篇,SCI
他引135次,中文论著(文)他引257次。
三、科研活动
1 国际学术会议/活动
(1)1991年担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第十三届国际大会(INQUA)第33条野外考察路线《Neotectonics and
earthquakes of the Fen-Wei fault belt in Shanxi Province》领队。
(2)1996年担任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30thIGC)T314考察路线《Neotectonics, Paleoseismology
and Ground Fissures of the Shanxi (Fen-Wei) Rift System, China》领队。
(3)2003年4月4日―11日在法国尼斯召开的欧洲地球物理学会-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联合大会《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f the November 14th 2001, Mw 7.8 Kokoxili earthquake,
Qinghai Province, China》专题研讨会Co-Convener,并作题为“Re-evaluation of
co-seismic strike-slip and surface rupture length of the 2001
Kunlunshan earthquak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China”报告(网站:http://
www. cosis. Net / members / meetings / programme / view.php?_id=52)。
(4)2006北京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年会(WPGM)下设Recent Studies on Active Faults and
Coseismic Ruptures of Earthquakes(T06)专题讨论会Co-Convener。
2 负责的基金项目或部委重点项目
(1)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专家,建设期2003—2007。主要职责是指导全国二十个省地震局及其兄弟部门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在二十个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开展探测具有发震能力的城市活动断层及其发震危险性鉴定、震害预测(近断层强地震运动)和抗震措施与对策等工作(项目总经费4亿9千万元,主要由各省、市地震局组织实施)。
(2)中法先进研究计划(PRA)项目—《青藏高原北部主干活动断裂大地震复发间隔研究(阿尔金、昆仑和海原活动断裂)》中方负责人。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下属《断裂系统的长期活动习性与强震复发行为(2004CB418401)》课题负责人,起止年月:2005年—2009年,前两年(2005—2006)资助额49万元。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昆仑断裂和海原断裂地震空区间震期变形特征的GPS、INSAR和地质综合研究》课题负责人,编号:40474037,起止年月:2005年—2007年,资助额43万元(正在进行)。
(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子课题《川滇地区最新构造变动及其块边断裂系强震复发模型的综合研究》负责人,编号:G
1998040701-01,资助额90万元,起止年月:1999年-2003年(已完成)。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阿尔金断裂带中西段第四纪非线性断裂作用的定量地貌学研究》课题负责人,编号:49972070,资助额17.5万元,起止年月:2000-2003年。(已完成)
(7)日本文部省青年特别奖励科学基金—《日本东北前陆盆地逆断层分段活动的地貌学研究》课题负责人,资助额150万日元,起止年月:1993-1994年(已完成)。
(8)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课题《首都圈地区深浅构造关系研究与强震危险地点和震级上限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预测》第二负责人,编号:95-04-08,资助总额300万元,起止年月:1996-2000(已完成)
四、主要论文与论著
1 第一作者SCI论文目录
(1) XU Xiwei, YU Guihua, Y.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 Jerome Van
Der Woerd. Re-evaluation of surface rupture parameters and faulting
segmentation of the 2001 Kunlunshan earthquake (Mw7.8),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6,vol.111, B05316,doi:10.1029/2004JB003488.
(2) XU Xiwei, P. Tapponnier, J. Van Der Woerd, et al., Late
Quaternary sinistral slip rate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it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model,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5, 48(3): 384-397.
(3) XU Xiwei, WEN Xueze, YU Guihua, et al., Average slip rate.
Earthquake rupturing segmentation and recurrence behaviour on the
Litang fault zon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 2005, 48 (8):1183-1196。
(4)Xu Xiwei, Wen Xueze, Zheng Rongzhang,et al.,Pattern of latest
tectonic motion and its dynamics for active block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3, Vol. 46, Supp.
210-226.
(5)Xu, XW; Deng, QD,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seismicity in
Chin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01 (B3):
6209-6231 MAR 10 1996
(6)XU, X; YONEKURA, N,RESTRAINING STEP BEHAVIOR ALONG THE NOBI FAULT
SYSTEM, CENTRAL JAPAN,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7 (11):
1579-1585 NOV 1995
(7) XU, XW; MA, XY; DENG, QD,NEOTECTONIC ACTIVITY ALONG THE SHANXI
RIFT SYSTEM, CHINA, TECTONOPHYSICS, 219 (4): 305-325 MAR 31 1993
(8) XU, XW; MA, XY,GEODYNAMICS OF THE SHANXI RIFT SYSTEM, CHINA,
TECTONOPHYSICS, 208 (1-3): 325-340 JUL 30 1992
三)非第一作者SCI论文目录
(1)Yann Klinger, XU Xiwei, Paul Tapponnier, et al., 2005.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mapping of the surface rupture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Mw~7.8 November 2001 Kokoxili earthquake,
Kunlun fault, Northern Tibet, China. Bull. Seism. Soci. Amer. 95(5):
1970-1987.
(2)Zhu Jinfang, XU Xiwei, Zhang Xiankang, et al., 2005. Joint
exploration of crustal structure in Fuzhou basin and its vicinities
b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refraction as well as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 48 (7):925-938。
(3)ZHU Ai-Lan, XU Xi-Wei, ZHOU Yong-Sheng, YIN Jing-Yuan, GAN
Wei-Jun, CHEN Gui-Hua. Reloca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western
Sichua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ctive tectonics,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 2005, 48 (3): 629-636。
(4)Zhu, AL; Xu, XW; Hu, P; Zhou, YS; Chen, GH; Gan, WJ,Variation of
b value with hypocentral depth in Beijing area: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 nucleatio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50 (7):
691-695。
(5)Meriaux, AS; Tapponnier, P; Ryerson, FJ; Xu, XW; et al., The
Aksay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Altyn Tagh fault: Tectonic
geomorphology,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Holocene slip rat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10 (B4): Art. No. B04404 APR
28 2005.
(6)van der Woerd, J; Owen, LA; Tapponnier, P; Xu, XW; et al., Giant,
similar to M8 earthquake-triggered ice avalanches in the eastern
Kunlun Shan, northern Tibet: Characteristics, nature and dynamic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16 (3-4): 394-406 MAR-APR
2004.
(7)WE Xueze, XU Xiwei, ZHENG Rongzhang,等. Average slip-rate and
recent large earthquake ruptures along the Garzê-Yushu faul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3, Vol. 46, Supp. 276-288.
(8)J Van der Woerd, Xu Xiwei, Li Haibin,et al. Rapid active
thrusting along the northwestern range front of the Tanghe Nanshan
(western Gansu,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6 (B12):
30475-30504, 2001.
(9)Meriaux, AS; Ryerson, FJ; Tapponnier, P; Van der Woerd, J;
Finkel, RC; Xu, XW; Xu, ZQ; Caffee, MW,Rapid slip along the central
Altyn Tagh Fault: Morphochronologic evidence from Cherchen He and
Sulamu Tagh,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09 (B6):
Art. No. B06401 JUN 8 2004
(10)Guo, SM; Xiang, HF; Zhou, RQ; Xu, XW; Dong, XQ; Zhang,
WX,Longling-Lancang fault zone in southwest Yunnan, China - A
newly-generated rupture zone in continental crust
Sour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5 (4): 376-379 FEB 2000
(11)Lin, AM; Zhao, GC; Zhao, GZ; Xu, XW,Inferred seismic fault
associated with the 1998 M = 6.2 Zhangbei-Shanyi earthquake, Hebei
Province, China,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89
(2): 550-554 APR 1999
(12)Deng, QD; Zhang, PZ; Xu, XW; Yang, XP; Peng, SZ; Feng,
XY,Paleoseismology of the northern piedmont of Tianshan Mountains,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01
(B3): 5895-5920 MAR 10 1996
五、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科学家,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课
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
1)主要研究方向:1.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运动学模型;2.活动断层发震习性与地震危险性;3.近断层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4.大陆构造变形动力学。
2)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法国宇宙科学研究院(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Paul Tapponnier教授、Yann
Klinger博士等进行青藏高原运动学、动力学与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3)E-mail: xiweixu@vip.sina.com
1条评分
10:10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03
本人所回复内容为网络提供,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合法性由国际互联网负责,本人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离线eclipse
发帖
1929
财富
1931
威望
234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7-06-03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张绍槐,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1月生,江西九江人。1953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曾在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及西安石油大学任教。曾任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院长,西安石油大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特邀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石油大会组织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现任西安石油大学顾问、西安石油大学导向钻井研究所所长、陕西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石油教育学会顾问、中国石油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技术鉴定专家、国际石油工程学会会员、多个国内著名石油期刊编委等职。1989年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荣誉及奖牌。
    他是我国保护油气层技术、喷射钻井技术、油气钻井智能信息技术和旋转导向闭环钻井技术的尊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出版有《保护储集层技术》、《喷射钻井的理论与计算》、《现代钻井技术》、《高压喷射钻井技术》等四本专著,主编《汉英-英汉科技检索词典》,编译《钻井与钻井液》等书。发表近百篇论文,其中,国际论文5篇。主持和参加40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四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五项、局级奖二十多项。他主持的国家863项目钻井智能信息技术的高技术先导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他连续主持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现代钻井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
1条评分
10:10 财富 +20 图片太大了呵 2007-06-03
本人所回复内容为网络提供,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合法性由国际互联网负责,本人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07-06-03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康万利


男,1963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5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大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于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后出站。

    长期从事油田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提高原油采收率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 “八五”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杰出青年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3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被SCI收录5篇。

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大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出版《三次采油化学原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化学剂作用机理》及《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的应用》3部著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博士论文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获第九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第六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荣誉。


    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

(1)化学驱油理论与技术,包括新型驱油表面活性剂分子设计与合成;驱油体系配方设计与评价;聚合物驱及复合驱的驱油机理研究等。
(2)油田采出液处理理论与技术,包括破乳剂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效低温破乳剂配方设计与评价;破乳剂作用机理研究等。
(3)油田化学剂作用机理及应用。


    代表性成果:

1. Kang Wanli, Liu Yi, Qi Baoyan, Liao Guangzhi,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lkali/Surfactant/ Polymer and their Effects on Emulsion Stability .COLLOID AND SURFACES A: Physiochem. and Eng. Asp. 2000,175(1-2):243-247

2.  Kang Wanli,Jing Guolin,Zhang Hongyan et al .Influence of Demulsifier on Interfacial Film between Oil and Water COLLOID AND SURFACES A: Physiochem. and Eng. Asp. 2006,272 (1-2):27-31

3.  Kang Wanli,Gao Huimei et al.Surface Film Properties of the Surfactant Used for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Combination Flooding,5th World conference on detergents,Reinventing the Industry;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AOCS Press,2003.6

4. Kang Wanli ,Wang Demin.Emul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De-emulsifiers Action for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SPE72138,2001.10

5.  康万利,李金环,刘桂范.模拟油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5,37(2):76-79

6. 康万利,张红艳,李道山等.破乳剂对油水界面膜作用机理研究,物理化学学报,2004,20(2):194-198

7. 康万利,单希林,龙安厚,李俊刚.破乳剂对复合驱乳状液的破乳机理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5):759-761.

8. 康万利,黄有泉,胡靖邦.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动态法研究,物理化学学报,1997,13(2):179-182

9. 李 莉,郭伊荇,周 萍,于小丹,康万利.孔道结构H3 PW1 2 O40 /TiO2 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学报,2005.26(3):209-215

10. 李道山,王德民,康万利. 胶质和沥青质油水界面膜黏弹性, 化工学报2003,54(8):1164-1168

11. 吴军政,王克亮,康万利,朱东升.(Z) - 1 - [2 - (三苯基锡基 )乙烯基 ]- 1 -茚满醇及其酯和卤代物的合成与表征,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24(8): 1399-1404

12. 康万利.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化学剂作用机理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30 版块管理 2007-06-03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07-06-03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王业飞


男,1968年9月16日生,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

联系方式
  电话:0546-8391432(O),13954602860
  E-mail:wangyfei@hdpu.edu.cn



1991年7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炼制系应用化学专业,获理学士学位;1995年7月起师从油田化学专家赵福麟教授攻读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12月毕业;1999年进入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方法,2001年出站。现任“中国石化提高油气采收率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油田化学系副主任。


教学工作与奖励:

        自1994年教授课程有:
    《表面与胶体化学》、《提高采收率原理与方法》(研究生课程);
    《化学原理II》、《油田化学》等(本科生课程)。
    (1)石油大学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石油工程专业化学课程的改革”;
    (2)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赛区选拔赛一等奖;
    (3)三次荣获石油大学“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科研方向

    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


科研工作:

    负责主持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一级子课题“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与开发”;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完成了“863计划”青年基金项目“纳米微粒分散体成胶机制及调驱机理研究”;参与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黑液体系采油新技术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包括“区块整体调剖的PI决策技术研究”、“先进性油井堵水方法研究”、“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技术研究”、“聚合物驱注采井防窜技术研究与应用”、“油藏整体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研究”等。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其它科技成果奖1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40余篇,EI收录11篇。
    2006年获“十五”学校“突出科技人员”称号。
 

  主要科技成果:

    (1)“区块整体调剖堵水的PI决策技术”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2)“油田化学品的产业化开发及应用示范”先后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3)“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技术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自然科学类);
    (4) “先进性油井堵水方法研究”、“胜利胜坨11南整体深部调驱技术”、 “埕东油田东区北部NG32层“2+3”提高采收率研究”、“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与开发”、“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等获石油大学(华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5)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一种化学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采油方法”(ZL 00 1 29385.0)和“一种以醚羧酸盐作为驱油体系的采油方法”(ZL 00 1 29383.4)。
 

 
代表性论文:

    (1)“以丙酮作溶剂合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2),[EI收录];
    (2)“探讨两种国产石油磺酸盐间产生协同效应的机理”,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6),[EI收录];
    (3)“一种聚合物驱后深部调剖用HPAM/Cr3+冻胶体系”,钻采工艺,2005(6),[EI收录];
    (4)“一种新型咪唑啉复配缓蚀剂对A3钢在饱和CO2盐水溶液中的缓蚀性能”,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6(3),[EI收录];
    (5)“油井堵水概念的内涵及其技术关键”,石油学报,2006(5),[EI收录];
    (6)“陆梁油田薄层底水油藏控制水锥技术研究”,石油学报,2006,27(6),[EI收录];
    (6)“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1),[EI收录];
    (7)“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控水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2),[EI收录];
    (8)“聚合物驱产出液中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和水解度的测定方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1),[EI收录];
    (9)“孤岛油田冻胶型深部调剖剂实验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EI收录];
    (10)“用切向流超滤系统测定聚合物驱产出液中聚合物质量浓度”,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EI收录]
      (11)“非离子-阴离子型两性表面活性剂防垢性能试验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1997,21(4);
    (12)“醚羧酸盐及其与石油磺酸盐和碱的复配研究” ,油田化学,1998,15(4);
    (13)“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水解稳定性”, 应用化学,1998,15(3);
    (14)“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耐盐性能”, 油田化学,1999,16(4);
    (15)“使用丙烷磺内酯合成磺酸盐型活性剂的动力学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2000,24(2);
    (16)“Surfactants oil displacement system in high salinity formations”,SPE68770,SPE Asia Pacific Oil and Gas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eld in Jakarta, Indonesia, 17–19 April 2001;
    (17)“氧乙烯化十二醇醚丙撑磺酸钠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物理化学学报,2001,17(6);
    (18)“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规律”,石油大学学报,2002,26(3);
    (19)“缓交联铬冻胶体系影响因素分析”,石油大学学报,2002,26(6);
    (20)“提高采收率的一些结合技术”,复杂油气田,2002(3);
    (21)“长成冻时间的深部调驱剂研究”,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1);
    (22)“孤东原油组分对油/石油磺酸盐最优配方低界面张力的影响”,石油大学学报,2003(6);
    (23)“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32层调驱试验中驱油剂的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3(2);
    (24)“临南油田水质改性最佳pH值的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6(6);
    (25) “多轮次调剖效果逐次递减机理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2);
    (26)“常规冻胶在高温高盐环境中的变化及应用方法研究”,油田化学,2004(3);
    (27)“一种新型选择性堵水技术及其现场应用”,油田化学,2005(1);
    (28)“聚合物再利用技术在孤岛油田的应用与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5);
    (29)“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絮凝再利用技术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3);
    (30)“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1)“AMPS交联体系堵水剂研究”,断块油气田,2006(2)。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03
离线eclipse
发帖
1929
财富
1931
威望
234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07-06-0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戴金星院士

授权图书
    戴金星,男,汉族,1935年3月19日生于浙江省瑞安县白门乡霞川村。小学在瑞安县白门乡霞川村小学(1944.9~1948.8)和温州第九小学(1948.9~1950.8)学习,中学就读于温州第二中学(1950.9~l 956.8),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地构造专业(五年制)。
    近三十年来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八、九、十届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我国天然气学科主要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天然气研究室主任、政府特殊津贴者、国家天然气科技攻关“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项目长和副项目长、《地质科学》、《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学前缘》、《天然气地球科学》、《石油实验地质》、《China Oil and Gas》、《天然气工业》、《勘探家》、《高校地质学报》和《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副主编和编委、北京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AAAPG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委员、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和青岛海洋大学兼职教授、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
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六名,博士七名,在读博士生三名,指导博士后二名。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54篇,出版专著20部。
    1986年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煤成气的开发研究”的第1名主要贡献者,1991年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奖,l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l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第1名主要贡献者,还先后获石油工业部、
地质矿产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次。
    200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授权图书
戴金星专著及论文目录
    作者:戴金星  页数:19  出版日期:2001年3月
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
    作者:戴金星等著  页数:244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第1版
煤成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戴金星 傅诚德等主编  页数:208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第1版
戴金星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论文集 卷二
    作者:戴金星著  页数:287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第1版
戴金星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论文集 卷一
    作者:戴金星著  页数:273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第1版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院士文集:戴金星集
    作者:戴金星著  页数:114  出版日期:1997年9月第1版
天然气地质研究新进展
    作者:戴金星主编  页数:203  出版日期:1997年9月第1版
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作者:戴金星等著  页数:300  出版日期:1997年9月第1版
中国天然气的聚集区带
    作者:戴金星等著  页数:230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第1版
TREATISE OF NATURAL GAS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IN CHINA
    作者:DAI JINXING  页数:221  出版日期:1997年
中国天然气地质学 卷二
    作者:戴金星等主编  页数:264  出版日期:1996年6月第1版
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
    作者:戴金星 宋岩 戴春森等著  页数:214  出版日期:1995年1月第1版
中国天然气地质学 卷一
    作者:戴金星 裴锡古等主编  页数:306  出版日期:1992年12月第1版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 FORMATION OF ABIOGENIC GAS AND GAS POOLS IN EASTERN CHINA
    作者:DAI JINXING  页数:224  出版日期:
1条评分
10:10 财富 +30 版块管理 2007-06-04
本人所回复内容为网络提供,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合法性由国际互联网负责,本人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离线eclipse
发帖
1929
财富
1931
威望
234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07-06-0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王德民院士简历
王德民 ,男, 1937 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 1960 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 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国石油工业著名专家。 现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 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 SPE )杰出服务奖委员会委员、长远规划委员会委员、 著名演讲人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联合会顾问、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石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科学》、《工程师论坛》等 6 种杂志编委。石油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庆石油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多年的科研与教学实践中,王德民院士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发明二等奖二项,此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大会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部)特等、一、二、三等奖等 24 项奖励,并取得国家专利 9 项、国外发明专利 3 项。同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 40 多篇,著有 5 部专著和译著。他不仅是国内著名的石油专家,而且 以他渊博的石油专业知识、丰富的油田开发经验和娴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国际石油界享有盛名。 1995 年 11 月至 1996 年初,王德民院士作为亚太地区首位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 SPE )“杰出演讲人”,先后赴印度、荷兰、沙特阿拉伯等 17 个国家巡回讲学,他向国际石油工业界宣传、介绍了中国大庆油田在低渗透油田、多层非均质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及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提高了大庆油田在国际石油工业界的影响力,扩大了我国与世界石油界的技术交流。 1997 年还获得了 SPE 亚太地区“贡献奖”。 2001 年荣获了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 SPE )“杰出会员奖”, 是我国石油工业界目前唯一获得 SPE 此奖的专家,并为表彰他对国际石油工业的杰出贡献,还授予他 SPE “终身会员”荣誉。
目前,王德民院士正从事“四次采油”、“一元驱”、“二元驱”、“多元、多相驱油”和与之配套的采油工艺技术等对石油工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1条评分
10:10 财富 +30 版块管理 2007-06-04
本人所回复内容为网络提供,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合法性由国际互联网负责,本人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07-06-0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专家学者戴彩丽副教授简介
 
女,1971年3月生,山东省威海市,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联系方法:

电 话:0546-8396084;13864768470
地 址: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邮 编:257061
Email:daicl@hdpu.edu.cndaicl306@163.com 



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 采油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获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研究生招生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

    主要教学工作及成果:

    先后为石油工程本科生、石油工程双学位、函授生等主讲过《油田化学》、《化学原理(二)》、《提高采收率原理》、《采油用剂》等课程,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承担过石油工程认识实习、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


    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参与省部级项目7项、主持和参与局级项目20余项。获得的主要奖励有:

1.区块整体调剖堵水的PI决策技术(部级),2002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2.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32层“2+3”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部级),2003年校一等奖
3.“2+3”提高采收技术在新疆油田的应用研究,2002年校三等奖
4.河口地区疏松砂岩油藏地层抑砂与固砂技术研究,2002年校三等奖
5.河口地区油井解堵新技术研究,2002年校三等奖
6.冀东油田G104-5区块调剖堵水技术研究,2002年校三等奖
7.桩西地区炮眼封堵技术研究,2002年校三等奖
8.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整体深部调驱剂研究(部级),2004年校三等奖
9.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调剖堵水技术研究,2005年校二等奖
10.河南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室内研究(部级),2004年校二等奖
11.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部级),2005年校一等奖
12.陆梁油田陆9井区底水防窜技术研究,2005年校三等奖
13.濮城油田油藏整体深部调驱技术研究(部级),2004年校二等奖
14.胜坨油田油藏整体深部调驱技术研究(部级),2004年校一等奖
15.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结合技术研究,山东省科技厅鉴定
16.先进型油井堵水方法研究,山东省科技厅鉴定



发表的主要论文(第一作者22篇,其中EI收录6篇):

1.油气层损害的机理及处理,《钻采工艺》,1998(2)
2.吸附膜固砂剂的研究,《油田化学》,2000(4)
3.中低温油水井固砂剂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1(4)
4.表面稠化酸防砂作用研究,《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6),EI收录
5.影响醛冻胶成冻因素的研究,《油田化学》,2001(1)
6.影响锆冻胶成冻因素的研究,《油田化学》,2001(3)
7.醛冻胶在地层酸化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5)
8.缓交联铬冻胶体系影响因素分析,《石油大学学报》,2002(6)
9.影响酸性铬冻胶成冻因素的研究,《油田化学》,2002(1)
10.表面稠化酸的固砂机理研究,《石油大学学报》, 2003(5)
11.长成冻时间的深部调驱剂研”,《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1)
12.冻胶膜型固砂剂的研究,《钻采工艺》,2003(1)
13.海上油田水平井底水脊进控制技术,《石油学报》,2005(4),EI收录
14.硫酸钡锶垢放射性研究,《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4)
15.海上油田硫酸钡锶垢防垢剂研究,《油田化学》,2005(2)
16.粘土-聚丙烯酰胺复合堵剂积累膜堵水机理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3)
17.油田堵剂的智能研究,《石油大学学报》,1998(1),EI收录
18.油田堵水剂及其新发展,《钻采工艺》,1998(4)
19.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Ng32调驱试验中驱油剂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3(2)
20.低渗地层用铬冻胶双液法工作液化学稳定性研究,《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2)
21.提高采收率的一些结合技术,《复杂油气田》,2002(3)
20.石油磺酸盐驱油体系配方的组成及孤东原油组分对低界面张力的影响,《石油大学学报》,2003(6)
21.探讨两种国产石油磺酸盐间产生协同效应的机理,《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6),EI收录
22.中含水期海上油田注水井调剖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5(2)
23.油井堵水概念的内涵及其技术关键.《石油学报》,2006; 27(5)),EI收录
24.薄层底水油藏水锥控制可视化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3),EI收录
25.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控水技术.《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2),EI收录
26.高效洗油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结合技术研究.《油田化学》,2005;22(3)
27.区块整体油井堵水的决策技术研究.《断块油气田》,2006;13(4)
28.涠洲12-1油田中块油井防垢方法研究.《中国海上油气》,2006(4)
29.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技术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中国石油学会第一届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优秀论文
30.油井堵水新概念,,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石油学会第一届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优秀论文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30 版块管理 2007-06-04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07-06-0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专家学者冯其红副教授简介


男,1969年6月生于四川省西充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Tel:(0546)8393770-8007(O);13963356193(m)
    E-mail:fengqihong@126.com



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油藏工程专业,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并留校任教,1997年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考取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004年7月获博士学位,于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目前在石油工程学院油藏工程系工作,主要从事油藏工程方面的教学合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调剖堵水与深部调驱技术与方法;
    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
    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


教学工作:

    为本科生主讲过《油藏工程》、《专业英语》、《石油工业概论》、《油藏物理及采油》和《VB语言》等课程。
    为研究生主讲过《高等油藏工程》和《现代地质与油气藏工程》等课程。


科研工作:

    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共计负责和参与各级各类项目4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4项,油田横向课题31项。目前已完成40项


作为第一负责人正在进行的项目7项:

老君庙M油藏深部调驱跟踪模拟研究,中石油项目
低渗透油田产能递减规律研究,中石化项目;
大斜度井堵水技术研究,中海油项目
厚油层层内压裂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大庆油田委托项目;
油水井主要增产增注措施优化方法研究,大庆油田委托项目;
孤岛油田边际稠油储层评价及调整挖潜研究,胜利油田委托项目;
车城油田开发方式研究,华北油田委托项目。


获奖情况:

    先后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励35项次,其中部级奖励3项,山东省计算机成果奖1项,省教委一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9项。代表性的获奖项目有:

区块整体调剖优化决策技术研究,中石油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九;
孤东油田整体调剖决策技术,山东省三等奖,排名第一;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堵调综合决策技术研究,中石化二等奖,排名第二;
区块整体调剖的RE优化决策系统,山东省计算机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发表论文情况:

先后发表30篇科技论文,其中第一作者19篇,EI收录7篇。代表性论文有: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动态预测方法研究,石油学报
    可动凝胶深部调驱流线模拟方法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自动拟合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
    一种用于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石油大学学报
    区块整体调剖一体化技术研究,石油钻采工艺
    区块整体调剖筛选方法研究,石油大学学报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井堵水效果,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BP网络方法在油田措施规划中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
    The Fuzzy Decision Method in Well Selection for Block-wide Profile Control,Petroleum Science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30 版块管理 2007-06-04
离线sunn
发帖
523
财富
650
威望
7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07-06-0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康玉柱院士

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院校校友俱乐部暨《油化纵横》专家委员会专家。
康玉柱院士,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普查系,1977年到疆工作。1979年在新选塔里木探区中,提出向塔北沙雅隆起转移战略;1980年率先提出雅克拉构造上打沙参二井并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在“七五”塔北勘探连获“突破”、“八五”塔西南勘探实现两个导向性重大突破和探明超亿吨级塔河大油田等成就中起主导作用;建立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并丰富了地质力学找油等理论。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并记一等功1次。撰写论文、专著等约500字。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10 版块管理 2007-06-04
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离线start
发帖
86
财富
108
威望
15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07-06-05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mms://winmedia.cctv.com.cn/renwu/2007/03/renwu_300_20070314_1.wmv

王德民院士是大庆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
我补充一下视频
[ 此贴被start在2007-07-11 13:40重新编辑 ]
2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1 拜托,有意见开新贴提,你发这里我怎么看得到... 这个视频根本连不上,等连上了给你加 2007-06-05
10:10 财富 +45 很有新意,经过处理连接好视频,应该鼓励 2007-06-05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