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3500阅读
  • 85回复

“油气田开发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介绍”有奖征集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0楼 发表于: 2007-06-1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李兆慈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1.04
职称 副教授  硕士导师
工作院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89733959
电子邮箱 lizhaoci@cup.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邮政编码 102249


学历简介 学历 毕 业 院 校 专 业 毕业时间
本科 河南科技大学 机械设计与制造 1994.07
硕士 河南科技大学 机械设计与理论 1998.05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制冷及低温工程 2002.01


专业名称 油气储运工程


授课情况简介 

本科:
《lng技术》、
《油气储运施工技术》
硕士生:
《lng技术》



研究方向介绍

1、  天然气液化工艺及小型液化设备;

2、  天然气深冷处理及轻烃回收技术;

3、  lng热物性及储运过程热力学分析;

4、  lng站场系统及储运设备;

5、  lng综合利用技术(lng汽车、lng低温联合发电、冷量利用等)。



近三年主要科研成果

近三年先后承担与参加了100m3lng储罐的研制、国内首台40m3lng低温液体半挂车的研制、深冷液化气体储运设备的研制、卫星噪声实验氮气气源供气系统、液氮无磁杜瓦(国家863项目)、ams-02超导磁体超流氦冷却地面支持设备系统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国际合作,973项目)、lng汽车燃料系统研究等多项科研与工程项目。

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论 文 名 称 发表时间 刊物名称

investigation on performances of non-loss storage for cryogenic liquefied gas 200402 cryogenics,vol.44,357-362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formances of gas flow in oscillating tube 200405 proceedings of icec20

我国lng储运设备的发展状况 200505天然气管道技术国际研讨会(石油工业技术监督vol.21)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s of non-loss storage for cryogenic vessels 200304iccr’2003
lng槽车贮槽绝热结构设计 200402 天然气工业

我国液化天然气(lng)的陆地贮存与运输 200205 天然气工业

卫星热管传热测试台的制冷与真空系统的设计 200302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30 版块管理 2007-06-17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1楼 发表于: 2007-06-1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赵金洲


男,汉族,1962年4月生,湖北仙桃人,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7月参加工作,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9月起任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副主任,1998年6月起任西南石油学院教务处副处长,1999年4月起历任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2005年9月起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赵金洲同志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成员,“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采油采气理论与工程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曾被授予“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4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次,撰写和参加撰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3篇。


兼任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石油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内燃机学报》、《石油钻采工艺》、《钻井液与完井液》、《河南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编委,《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技术顾问,科技金桥工程特邀顾问,四川省咨询业协会教授级咨询师等。


【已发表论文】:
[1]任岚 胡永全 赵金洲 冉乙钧 袁东.重复压裂气井产能模拟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6,34(1):53~
[2]任勇 郭建春 赵金洲 叶登胜.酸化压裂井停泵压力三维分析模型和解释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5):634~
[3]郭建春 李天才 赵金洲.酸蚀蚓孔控制的酸压滤失计算方法研究[J].钻采工艺,2006,29(5):35~
[4]唐洪俊 钟水清 徐永高 赵金洲 熊继有 涂中.用不稳定试井确定气井产能方法的评价与研究[J].钻采工艺,2006,29(3):31~
[5]朱炬辉 胡永全 赵金洲 吴洪波.相态变化影响下的凝析气井井筒压力计算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2):18~
[6]周文高 胡永全 赵金洲 王艳霞.人工控制压裂缝高技术现状与研究要点[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1):68~
[7]徐晓峰 蒲万芬 王生奎 赵金洲.BP神经网络技术在调剖效果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5):86~
[8]罗天雨 郭建春 赵金洲 吴建发.求取压裂气井无阻流量的BP神经网络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3):67~
[9]吕传炳 郭建春 赵金洲 余东合 张勇.模糊识别方法在乌里亚斯太凹陷油藏压裂中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3):64~
[10]罗宪波 武海燕 蒲万芬 赵金洲.原子力显微镜对二次交联凝胶脱水机理的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1):65~
[11]任岚 胡永全 赵金洲 冉乙钧 刘文君.低渗油田低速非达西效应模拟研究[J].试采技术,2006,27(1):1~
[12]杨力 曹谢东 赵金洲 邬云龙 杨锦林.数字化气田远程监控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29~
[13]李勇明 罗剑 郭建春 赵金洲.介质变形和长期导流裂缝性气藏压裂产能模拟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9):103~
[14]郭建春 邓燕 赵金洲.射孔完井方式下大位移井压裂裂缝起裂压力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6):105~
[15]李明川 樊栓狮 赵金洲.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实验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5):27~
[16]胡永全 赵金洲 刘洪 李勇 林辉.考虑气井生产影响的重复压裂裂缝重定向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5):87~
[17]曹建 蒲万芬 赵金洲 余佳.蒸气吞吐井产能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6,26(3):98~
[18]王腾飞 胡永全 赵金洲.强制闭合条件下拟三维压降分析新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6,26(1):95~
[19]任岚 胡永全 赵金洲 冉乙钧 刘文君.重复压裂初裂缝有效率评价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3):70~
[20]曾忠杰 郭建春 赵金洲 杜成良 徐浩.重复压裂候选井多级模糊决策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3):73~
[21]李天才 郭建春 赵金洲.压裂气井支撑剂回流及出砂控制研究及其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3):44~
[22]胡景宏 李勇明 赵金洲 邓燕 陈志军.压裂水平缝油井产能数值模拟研究[J].河南石油,2006,20(4):34~
[23]吴建发 赵金洲 郭建春.模糊综合决策优选压裂井层[J].河南石油,2006,20(4):50~
[24]吕永国 胡永全 赵金洲 袁东.压裂过程中的近井筒效应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6,18(7):97~
[25]杨衍东 胡永全 赵金洲.压裂液的环保问题初探[J].西部探矿工程,2006,18(4):88~
[26]位云生 胡永全 赵金洲.注水井分层动态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6,18(2):65~
[27]吕传炳 余东合 赵金洲 刘明利 张翼.水平井和大位移井压裂后产能预测模型研究[J].油气井测试,2006,15(2):12~
[28]李勇明 王中武 郭建春 赵金洲.天然裂缝开启前后的煤层压裂液滤失计算[J].油气井测试,2006,15(1):8~
[29]吴建发 赵金洲 郭建春.改进的模糊神经网络优选压裂井[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6,14(1):19~
[30]周文高 胡永全 赵金洲 王艳霞.控制压裂缝高技术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J].断块油气田,2006,13(4):70~
[31]刘晓旭 胡勇 朱斌 赵金洲.储层应力敏感性影响因素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13(3):18~
[32]赵金洲 曹谢东.石油勘探开发分布式集成应用系统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科技成果,2006,(16):56~
[33]陈红军 郭建春 赵金洲 李春福 郭静.W/O乳化酸体系稳定性实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5,34(2):118~
[34]曾平 赵金洲 周洪彬.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沉积对储集层的伤害[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6):113~
[35]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裂缝性油藏压裂井产能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与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26~
[36]王大勋 刘洪 陈耀礼 赵坤 唐洪俊 赵金洲.统计学习理论在预测注水管道腐蚀速率中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工程建设,2005,31(4):1~
[37]王兴文 郭建春 赵金洲 王世泽.裂缝性油藏加砂压裂压力递减分析研究及应用[J].钻采工艺,2005,28(6):49~
[38]曾忠杰 郭建春 赵金洲 吴建发.模糊决策方法在中原油田的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28(4):58~
[39]郭建春 吴建发 赵金洲 刘伟 杨涛.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优选压裂井[J].钻采工艺,2005,28(2):25~
[40]周代余 江同文 赵金洲 冯积累.底水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及其不确定性分析[J].钻采工艺,2005,28(1):33~
[41]吴建发 郭建春 赵金洲 杨涛.改进的灰色模型预测油气井剩余可采储量[J].钻采工艺,2005,28(1):42~
[42]郭建春 邓燕 赵金洲.大位移井压裂地面施工压力预测模型研究[J].钻采工艺,2005,28(1):50~
[43]陈朝刚 郭建春 赵金洲.考虑酸蚀蚓孔效应的酸液滤失模型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6):79~
[44]王祖文 郭大立 邓金根 赵金洲 曾晓慧.射孔方式对压裂压力及裂缝形态的影响[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5):47~
[45]曾晓慧 郭大立 王祖文 赵金洲.压裂液综合滤失系数的计算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5):53~
[46]罗宪波 蒲万芬 赵金洲 武海燕.交联聚合物溶液动态成胶时间确定及运移过程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5):72~
[47]罗天雨 郭建春 赵金洲 任勇.充填防砂井表皮系数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4):34~
[48]李勇明 赵金洲 郭建春 胡景宏 李新勇 唐林.底水油藏压裂产能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4):475~
[49]郭建春 陈朝刚 赵金洲 陈红军.砂岩基质酸化模型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4):485~
[50]李长俊 柏毅 赵金洲.基于泛函理论分析输气管道不稳定流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3):38~
[51]罗宪波 蒲万芬 武海燕 赵金洲 姚奕明.新型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堵水剂性能评价[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2):64~
[52]徐晓峰 蒲万芬 杨燕 赵金洲.HPAM/Cr^3+冻胶压裂液的低温破胶体系[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2):64~
[53]曾平 赵金洲 李治平 郭建春.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度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1):67~
[54]罗宪波 蒲万芬 武海燕 赵金洲 姚奕明.新型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堵水剂的研制[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1):54~
[55]郭大立 曾晓慧 赵金洲 刘慈群.垂直裂缝井试井分析模型和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5,26(5):527~
[56]罗天雨 郭建春 赵金洲 陈朝刚 余先友.求取压裂气井无阻流量的新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554~
[57]郭建春 罗天雨 赵金洲 余浩杰 承宁.气井压裂后稳态产能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5,25(12):95~
[58]位云生 胡永全 赵金洲.井筒与地层非稳态换热数值计算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5,25(11):66~
[59]胡永全 张矿生 赵金洲 曾雨辰.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模拟器研制[J].天然气工业,2005,25(11):88~
[60]罗天雨 赵金洲 郭建春.求取压裂后气井产能的椭圆流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5,25(10):94~
[61]曾平 赵金洲 李治平 李茂文.高含硫气藏气体渗流规律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25(9):83~
[62]陈红军 郭建春 赵金洲.低渗透含硫化氢气藏储层改造中的难点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5,25(7):89~
[63]胡永全 王腾飞 赵金洲 田继东 石孝志 甘升平.高渗松软地层水力压裂缝宽预测新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5,25(6):65~
[64]邓燕 赵金洲 郭建春.重复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5,25(6):67~
[65]郭建春 杨立君 赵金洲 任勇.压裂过程中孔眼摩阻计算的改进模型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5,25(5):69~
[66]朱炬辉 胡永全 赵金洲 吴宏波.压裂凝析气井产能影响因素模拟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5,25(5):91~
[67]罗天雨 郭建春 赵金洲 任勇.三种砾石充填方式的油藏条件对比[J].海洋石油,2005,25(4):31~
[68]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李娅.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计算模型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25(3):99~
[69]刘志斌 卢立泽 赵金洲 丁显峰.气井动态仿真与优化配产模型研究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5,25(3):124~
[70]吴建发 郭建春 赵金洲.模糊分析方法优选压裂井层[J].天然气工业,2005,25(2):84~
[71]罗强 蒲万芬 罗敏 赵金洲.微生物调剖机理及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101~
[72]任岚 胡永全 赵金洲 冉乙钧 刘文君.重复压裂井产能评价方法研究[J].河南石油,2005,19(6):54~
[73]林波 蒲万芬 赵金洲 徐晓峰 刁素 徐浩.就地CO2技术室内研究[J].河南石油,2005,19(6):75~
[74]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雷建永.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压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J].河南石油,2005,19(3):32~
[75]邱蜀峰 郭建春 赵金洲 陈朝刚 罗天雨.考虑脱气的异常高压油藏产能模型研究[J].河南石油,2005,19(3):35~
[76]任勇 郭建春 赵金洲 邱蜀峰.压裂井裂缝导流能力研究[J].河南石油,2005,19(1):46~
[77]王腾飞 胡永全 赵金洲 田继东.压后拟三维压降分析模型[J].河南石油,2005,19(1):51~
[78]罗天雨 郭建春 赵金洲 韦海明 方达科.水循环充填表皮系数研究[J].河南石油,2005,19(1):59~
[79]曾平 赵金洲 李治平 郭建春 杨满平.温度、有效应力和含水饱和度对低渗透砂岩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1):31~
[80]张平 何志勇 赵金洲.水力压裂净压力拟合分析解释技术研究与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14(3):8~
[81]郭建春 任勇 赵金洲.一种计算射孔—砾石充填井表皮系数的新方法[J].油气井测试,2005,14(2):4~
[82]李勇明 李新勇 郭建春 赵金洲 唐林.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采收率的正交试验分析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6):49~
[83]杨燕 刘永兵 蒲万芬 胡琴 周明 赵金洲.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6):67~
[84]罗天雨 赵金洲 郭建春 杜成良.薄层多层压裂的拟三维模型及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5,12(6):60~
[85]金发扬 蒲万芬 任兆刚 赵金洲 肖玉.稠油水驱降粘开采新技术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12(6):95~
[86]罗天雨 赵金洲 郭建春.薄层多层的模糊聚类分层法[J].断块油气田,2005,12(5):34~
[87]位云生 胡永全 赵金洲 颜鑫 田继东.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水力压裂选井评层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5,12(4):42~
[88]袁东 胡永全 赵金洲 林涛 田继东.户部寨裂缝性气藏产能预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5,12(4):48~
[89]郭建春 罗天雨 赵金洲 宋军政.气井压后稳态产能模型及求取无阻流量的变系数一点法[J].特种油气藏,2005,12(2):52~
[90]金发扬 蒲万芬 任兆刚 赵金洲 杨燕 肖玉.SZ36-1稠油油溶性降粘剂JN - 1的合成及评价[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6(11):16~
[91]任岚 胡永全 赵金洲 冉乙钧 刘文君.低渗油田低速非达西效应模拟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1(2):45~
[92]黄中玉 赵金洲.正交基旋转的横波分裂检测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2):149~
[93]喻西崇 胡永全 赵金洲 邬亚玲.腐蚀管道的剩余强度计算方法研究[J].力学学报,2004,36(3):281~
[94]罗宪波 蒲万芬 武海燕 赵金洲.抗盐型交联聚合物溶液的合成条件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4,33(5):350~
[95]杨燕 周明 蒲万芬 赵金洲.抗盐性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04,33(1):37~
[96]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吴小庆 李娅.裂缝性气藏压裂液滤失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120~
[97]陈红军 郭建春 赵金洲.压裂裂缝伤害室内模拟及裂缝清洗酸化工艺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4):136~
[98]吴建发 王兴文 赵金洲.判断气举井稳定生产的新方法[J].钻采工艺,2004,27(6):32~
[99]郭建春 王兴文 赵金洲 李怀文.考虑放喷及压裂液压缩性时的压降分析模型[J].钻采工艺,2004,27(5):24~
[100]朱炬辉 赵金洲 祝溟 杨功田 刘力.压裂凝析气井产能影响因素模拟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27(4):44~
[101]郭建春 任勇 赵金洲 程志强.一种计算射孔——砾石充填井表皮系数的新方法[J].钻采工艺,2004,27(3):48~
[102]朱炬辉 胡永全 赵金洲 张矿生 陈凯.凝析气藏井筒周围凝析液析出的动态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27(1):33~
[103]罗宪波 蒲万芬 武海燕 赵金洲.交联聚合物溶液蠕变回复效应及对驱油效率影响[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6):57~
[104]李勇明 赵金洲 郭建春 崔慧芝 王万迅.裂缝性低渗透储层压裂液滤失计算新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5):44~
[105]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改进的三维酸液流动反应模型及酸压方案优化设计[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4):144~
[106]张亚丽 赵金洲 李文兴 郭健春 施雷霆 王晓鸿.三维压裂压力递减分析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3):28~
[107]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刘学利.裂缝性油藏酸液滤失模型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2):50~
[108]吴建发 郭建春 赵金洲.压裂酸化选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2):54~
[109]刘洪 易俊 李文华 胡永全 赵金洲.重复压裂气井三维诱导应力场数学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2):57~
[110]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裂缝渗透率依赖于压力的双重介质油藏压裂产能模拟[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1):94~
[111]周明 蒲万芬 赵金洲 杨燕 徐晓峰 荣元帅.微交联泡沫胶选择性堵气室内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1):65~
[112]喻西崇 赵金洲 安维杰 邬亚玲.腐蚀管道的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4,26(1):45~
[113]周明 杨周成 赵金洲 蒲万芬 胡佩 杨燕 粟松涛.FBM车用醇基燃料的发动机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4,25(4):50~
[114]刘洪 赵金洲 胡永全 刘威 胡国恒 李山凤.重复压裂气井造新缝机理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12):102~
[115]郭建春 吴建发 赵金洲.压裂酸化选井的人工神经网络软件研制[J].天然气工业,2004,24(11):67~
[116]吴建发 郭建春 赵金洲.裂缝性地层气水两相渗流机理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11):85~
[117]赵金洲 胡永全 朱炬辉.凝析气井压裂生产动态模拟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10):86~
[118]赵金洲 卢立泽 刘志斌 马永驰.气田开发规划产量分配优化模型及其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4,24(9):86~
[119]李勇明 赵金洲 郭建春 吴晓庆.裂缝—溶洞型碳酸盐岩气藏压裂液滤失计算新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4,24(9):113~
[120]刘晓旭 胡永全 赵金洲.水平井酸化压力场与流速场分布计算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8):56~
[121]郭建春 陈红军 赵金洲 龙刚.压裂缝清洗酸体系在松滋油田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4,24(5):73~
[122]胡永全 林辉 赵金洲 王世泽.重复压裂技术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3):72~
[123]刘洪 赵金洲 胡永全 林辉 洪志琼 冯万奎 陈玉飞.支持向量机在重复压裂中的应用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4,24(3):75~
[124]刘洪 胡永全 赵金洲 李文华 刘威 胡国恒.重复压裂气井诱导应力场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4022~
[125]张亚丽 郭健春 赵金洲.包胶支撑剂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23(7):56~
[126]朱炬辉 胡永全 赵金洲 刘欣 陈凯.凝析气井凝析液析出的动态行为[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4):22~
[127]罗宪波 蒲万芬 武海燕 赵金洲.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J].油田化学,2004,21(4):340~
[128]蒲万芬 周明 赵金洲 罗宪波 杨燕 王加印.有机铬/活性酚醛树脂交联聚合物弱凝胶及其在濮城油田调驱中的应用[J].油田化学,2004,21(3):260~
[129]李勇明 赵金洲 郭建春.天然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的数值模拟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4,21(1):20~
[130]张丁涌 赵金洲 赵磊 伊丕丽 刘洪涛.重复压裂造缝的应力场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4):58~
[131]王兴文 郭建春 赵金洲 秦爽.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技术与理论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4,11(4):67~
[132]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酸岩反应理论模型研究及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2):37~
[133]吴建发 郭建春 赵金洲.压裂酸化选井选层的模糊决策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4,11(2):64~
[134]罗宪波 武海燕 蒲万芬 赵金洲.低伤害预凝胶型压井液的性能评价[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5(12):19~
[135]刘永兵 蒲万芬 胡琴 周明 赵金洲.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合成抗盐性复合吸水剂[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5(5):5~
[136]周明 王舒平 赵金洲 蒲万芬 张平 粟松涛.车用高甲醇基汽油代用燃料配方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04,(6):10~
[137]喻西崇 赵金洲 等.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注水管道的腐蚀速率[J].石油机械,2003,31(1):14~
[138]李勇明 赵金洲 郭建春 李莲明 余浩杰.测试期间地层压力变化的气井产能数据处理方法[J].钻采工艺,2003,26(4):23~
[139]付永强 郭建春 赵金洲 刘永山.复杂岩性储层导流能力的实验研究——酸蚀导流能力[J].钻采工艺,2003,26(3):22~
[140]吴建发 郭建春 赵金洲 胡永全.有水气井井底出水量计算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6):27~
[141]刘晓旭 胡永全 赵金洲.水平井伤害的分析与计算[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6):47~
[142]周明 蒲万芬 杨燕 赵金洲.纤维素/AM/AA接枝高吸水树脂的反应机理及表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5):64~
[143]徐严波 赵金洲 李长俊 周守信 徐严义.输油管道各加热站输油温度的优化计算[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3):76~
[144]喻西崇 赵金洲 邬亚玲 胡永全 纪禄军.利用模糊综合评判评价注水管道腐蚀程度[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3):79~
[145]郭大立 赵金洲 刘先灵 刘富 吴刚.识别水力裂缝参数的自动拟合模型和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1):49~
[146]周明 蒲万芬 胡佩 赵金洲.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3,23(11):18~
[147]郭大立 吴刚 刘先灵 赵金洲.确定裂缝参数的压力递减分析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3,23(4):83~
[148]付永强 郭建春 赵金洲 闵航.一种多参数的压裂液在双重介质中滤失模型的推导与计算[J].天然气工业,2003,23(3):88~
[149]郭建春 赵金洲 等.压裂压力递减分析三维模型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3,23(2):72~
[150]唐海 赵金洲 李军 张洪军.注入水水质对储层适应程度评价方法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6):33~
[151]喻西崇 赵金洲 等.注水管道腐蚀缺陷裂纹扩展速率的确定方法[J].油气储运,2003,22(3):26~
[152]喻西崇 赵金洲 等.利用神经网络分析注水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J].油气储运,2003,22(2):27~
[153]喻西崇 赵金洲 吴应湘 邬亚玲.利用改进的神经网络预测腐蚀管道的剩余强度[J].压力容器,2003,20(10):22~
[154]喻西崇 赵金洲 李海荣.利用模糊综合评判评价注水管道腐蚀程度[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3,15(6):345~
[155]喻西崇 赵金洲 黄成.注水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分析的新方法——二层改进遗传神经网络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3,15(2):23~
[156]李勇明 赵金洲 郭建春 李莲明 余浩杰.考虑测试期间地层压力变化的气井产能数据处理新方法[J].油气井测试,2003,12(2):12~
[157]郭大立 赵金洲 等.控制裂缝高度压裂工艺技术实验研究及现场应用[J].石油学报,2002,23(3):91~
[158]喻西崇 赵金洲 邬亚玲.地层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2,22(6):102~
[159]喻西崇 赵金洲 等.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注水腐蚀管道的剩余寿命[J].油气储运,2002,21(6):11~
[160]周代余 赵金洲 等.埕岛油田机采井经济免修期计算新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2,14(1):46~
 
[161]李勇明 赵金洲 等.考虑缝高压降的裂缝三维延伸数值模拟[J].钻采工艺,2001,24(1):34~
[162]郭大立 赵金洲 等.生产过程中裂缝内压力分布的模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5):54~
[163]刘全稳 陈景山 赵金洲 严宁珍 沈守文.地球的强中纬力[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2):167~
[164]郭大立 赵金洲 等.压裂后压降分析的三维模型和数学拟合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1,21(5):49~
[165]刘全稳 赵金洲 等.潮汐力的连续性特征[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4):1~
[166]曹谢东 赵金洲.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知识获取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2(3):98~
[167]纪禄军 赵金洲.一种考虑滤失的水平裂缝延伸新模型[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22(1):12~
[168]田继东 赵金洲.工程应用中通用数据输入软件的程序实现[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9,21(3):74~
[169]张平 赵金洲.水力压裂裂缝三维延伸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1997,19(3):53~
[170]张平 赵金洲.裂缝三维延伸数值模拟与端部脱砂压裂技术[J].河南石油,1997,11(2):28~
[ 此贴被忆唐在2007-06-19 14:19重新编辑 ]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17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2楼 发表于: 2007-06-18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李根生


男  出生年月1961.0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址:北京昌平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邮编:102249
电话:010-89733935
传真:010-89733935
邮件:ligs@bjpeu.edu.cn


学 历

博士,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1998年
硕士,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1986年
学士,华东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1983年 

主讲课程

硕士生选修课:
《油气井流体力学》
《射流动力学》

本科生主干课:
《钻进技术》
《钻井与完井工程》

本科生选修课:
《水射流基础与应用》(双语课) 



社会工作

1. 第八、九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第八次山东省党代会代表;
2. 中国劳保学会水射流技术专委会常委兼国际交流部副部长;
3. 第一届国家机械工业局喷射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4. CNPC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兼研究室主任;
5. 《石油钻探技术》编委;中国流体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会员;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SPE)和美国水射流技术学会(WJTA)会员(第11、12届美国水射流会议国际顾问)。


学科及主要研究领域

学科:
油气井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

油气井流体力学/高压水射流/油井处理和增产 



主要论著
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合作出版《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及《Water Jet Technology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中英文专著,参编《油气井工程水射流技术研究》学术论文集(副主编)和《石油科技进展丛书》(钻井工程分册)。



获奖及荣誉

1.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2. 获国家专利6项。

3.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近三年主要科研成果 

近三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和省部级鉴定验收研究成果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

1.“自激波动注水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容,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自振空化射流钻头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容,通过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
3.“超高压射流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钻井破岩新方法及超高压钻井研究”2003年CNPC科技发展部验收;
5.“高压水射流辅助水平井压裂研究”2004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验收。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超高压射流辅助钻井技术研究进展  200510  石油钻探技术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Dual-Jet Flow With Piv Method  200508  WJTA American Waterjet Conference 

围压下自振喷嘴空化起始能力实验及应用研究  200506  机械工程学报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elf-resonating Cavitating Water Jet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200501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自振空化射流研究与应用进展  200501  中国工程科学 

双射流流动特性数值模拟和PIV实验研究  200412  自然科学进展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18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3楼 发表于: 2007-06-18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宫敬


女 ,出生年月:1962.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导


联系方法

地址:北京昌平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邮编:102249
电话:010-89733804 、010-89733098
传真:010-89733804
邮件:ydgj@bjpeu.edu.cn 


学 历

博士,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1995
硕士,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1988
学士,抚顺石油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1982 


主讲课程

研究生:
瞬变流
油气管道SCADA系统与过程控制
多相流体动力学

本科生:
输油管道瞬变流


学科及主要研究领域

学科:
油气储运工程学科

研究领域:
瞬变流理论及其应用,多相流理论及其应用,长距离管输技术,油气集输和多相流技术,油气储运及市场营销系统,油气管道及管网的系统仿真、工艺过程控制方法、优化和安全运行技术。


主要论著     
在石油学报、力学与实践、石油大学学报、天然气工业、油气储运等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3部。


获奖与荣誉     
参与的总公司"七五"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所主持完成的攻关课题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研究方向介绍 

1、多相流与油气田集输理论与技术
针对地面油气输送和海洋油气开发的多相管流及油气集输问题,主要研究:油气水多相管流理论及数值计算;适应海上及沙漠油气田开发需要的油-气-水多相混输技术;油气田产出物的高效处理技术;油气田集输系统的工艺优化和节能技术;海底油-气-水三相混输系统中水合物动态控制及其流动特性等。

2、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
  针对油气长距离管道输送的运行与控制问题,主要研究:油气管网的运行控制决策系统;天然气富气输送技术;成品油管网运行控制技术;油气管道工艺运行在线仿真技术;油气管道投产工艺技术;油气管道动态最优控制技术等。
 

近三年主要科研成果 

近三年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油中青年创新基金、中海油、中石油科技攻关等10多个高层次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每年还承担多项油田和管道企业的科研项目。参加了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在油气储运技术应用中,大落差管道运行及控制理论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和建立了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动态优化模型和地形复杂成品油管道运行模拟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理论创新和应用效果。其研究成果为我国大落差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近三年研究成果

获省部科技进步奖3项。
发表论文50余篇。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Pigging simulation for gas-condensate pipeline with low-liquid loading  200503  J.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Gas Flow Rate Transients in Two-Phase Flows,  200405

Advances in Multiphase Flows ,Vol.2, 337-339.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Patterns and Pressure Gradient of Heavy Oil-Water Flows in Horizontal pipes  200405

Advances in Multiphase Flows Vol.2, 359-361. 

The Study of Identifying Flow Patterns of Air-Water Two-Phase flows in Horizontal Pipes Based on the Detected Sigbals.  200405

Advances in Multiphase Flows Vol.2, 371-375. 

Prediction of Slug Frequency for Air-Water Two-Phase Flows in Horizontal Pipes.  200405

Advances in Multiphase Flows Vol.2,340-343 

稠油—水两相水平管流压降规律的实验研究  200502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富气的密相输送工艺技术  200410
天然气工业 
成品油管道优化运行研究  200404
石油大学学报 
稠油—水两相水平管流表观粘度的实验研究  200504
化学工程 
管道顺序输送高差混油研究  200304
石油学报 
Research on contamination caused by the topographical difference in batch transportation  200410
Proceedings of IPC 2004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oil- water flow patterns in horizontal pipes  200410
Proceedings of IPC 2004 
混相输送技术与应用  200309
油气储运 
气液两相瞬变的流固耦合模型研究  200305
力学与实践 
西气东输管道设计输量预测  200303
天然气工业 
管道顺序输送高差混油模型研究  200306  石油大学学报 
多相流管线清管模型研究概况  200304  中国海上油气 
富气处理和输送工艺技术  200405  中国海上油气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18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4楼 发表于: 2007-06-19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鄢捷年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45.05
职称 教授  博士导师


工作院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 89733893
电子邮箱 yanjienian@sina.com
通讯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邮政编码 102249
学历简介 学历 毕 业 院 校 专 业 毕业时间


本科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1967.07
硕士 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石油工程专业 1981.12

 
专业名称 油气井工程


授课情况简介

本科:《油气层产能保护》
硕士生:《现代钻井液技术》
博士生:《油田化学理论与工程》



研究方向介绍
钻井液与完井液
油气层保护
油气藏界面化学
井壁稳定


社会职务: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钻井液与完并液》杂志编委



近三年主要科研成果

近3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石油项目3项,中海油项目2项,以及多项油田局级科研项目。主持承担的“探井油气层保护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并列入2003年中石油十大科技进展。2003~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3部,主编的部级重点教材《钻井液工艺学》被各石油高校广泛使用。


论文

[1]李志勇 鄢捷年 王建华 王晓琳.新型甲酸盐/正电聚醇钻井液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6,34(5):34~
[2]叶艳 鄢捷年.高强度空心玻璃微珠低密度水基钻井液室内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6,34(3):41~
[3]杨虎 鄢捷年 陈涛.新型水基微泡沫钻井液的室内配方优选和性能评价[J].石油钻探技术,2006,34(2):41~
[4]李志勇 鄢捷年 王友兵 张麒麟 魏军.保护储层钻井液优化设计新方法及其应用[J].钻采工艺,2006,29(2):85~
[5]王建华 鄢捷年 苏山林.硬脆性泥页岩井壁稳定评价新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2):28~
[6]王利国 杨虎 鄢捷年 刘春强.气基流体钻井气液流量组合设计新方法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2):31~
[7]何恕 鄢捷年 蔡永茂 王淑华 赵玉娟.聚合物驱原油破乳剂JHW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1):121~
[8]鄢捷年 杨虎 王利国.南海流花大位移井水基钻井液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1):23~
[9]何恕 鄢捷年 郑涛 敬增秀.长垣东部深井井壁失稳及技术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6,26(6):86~
[10]郭健康 鄢捷年 杨虎 张建卿 李章顺 陈鑫.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区块强抑制性钻井液研究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6,26(3):56~
[11]何恕 鄢捷年 孙淑珍 王珩 赵晓竹 张曙光.升深2-17井络合铝聚合物充气钻井液现场试验[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6,23(2):44~
[12]郭健康 鄢捷年 范维旺 张洪静.KCl/聚合物钻井液的改性及其在苏丹3/7区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6):28~
[13]丁彤伟 鄢捷年.硅酸盐钻井液的抑制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6):32~
[14]鄢捷年 李志勇 张金波.深井油基钻井液在高温高压下表观粘度和密度的快速预测方法[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5):35~
[15]杨虎 鄢捷年 陈涛 宫传坤.欠平衡钻井随钻预测储层压力的理论与实用方法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3):9~
[16]赵凤兰 鄢捷年.原油沥青质的沉积条件及其控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56~
[17]赵凤兰 鄢捷年.原油沥青质沉积和吸附引起储层损害的机理及损害程度评价[J].钻采工艺,2005,28(5):89~
[18]丁彤伟 鄢捷年.新型MEG钻井液体系的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6):750~
[19]赵凤兰 鄢捷年.原油沥青质沉积引起储层损害的评价与控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5):18~
[20]赵凤兰 鄢捷年.防治原油沥青质沉积处理剂的室内评价[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5):46~
[21]郑力会 鄢捷年 陈勉 张广清.油气井工作液成本控制优化模型[J].石油学报,2005,26(4):102~
[22]杨虎 鄢捷年.欠平衡钻井井壁失稳和储层损害的最大负压差确定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25(5):53~
[23]余维初 鄢捷年.智能型高温高压入井流体动态损害评价系统的研制[J].天然气工业,2005,25(4):131~
[24]李志勇 鄢捷年 沙东 汤新国.适用于滩海地区的正电聚醇/甲酸盐钻井液[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B05):21~
[25]张洪霞 鄢捷年 刘榆 罗向东 李长际 卢永琴.MTC堵漏工艺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B05):99~
[26]赵凤兰 鄢捷年.用于预防和解除有机垢的修井液添加剂[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B05):107~
[27]丁彤伟 鄢捷年.新型水基钻井液抑制剂FTy的实验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6):13~
[28]李志勇 鄢捷年 李东平 沙东 刘川都 汤新国 王雪滔.新型甲酸盐/正电聚醇钻井液在南部滩海地区的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6):37~
[29]冯文强 鄢捷年 胡梅.树胶氧化改性的实验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4):1~
[30]张麒麟 龚保强 鄢捷年 李培海.中原油田特殊工艺井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4):12~
[31]郑力会 鄢捷年 陈勉 崔伟香.钻井液用仿磺化沥青防塌剂的性能与作用机理[J].油田化学,2005,22(2):97~
[32]郭健康 鄢捷年 王奎才 刘德军 范维旺 赵健 张洪静 肖金裕.强抑制性KCl/硅酸盐钻井液体系及其在苏丹六区的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1):14~
[33]余维初 鄢捷年.JHMD—Ⅱ智能高温高压入井流体动态损害评价系统[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1):25~
[34]张金波 鄢捷年.钻井液暂堵剂颗粒粒径分布的最优化选择[J].油田化学,2005,22(1):1~
[35]李志勇 鄢捷年 王晓琳.海上钻井多功能水基钻井液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5,17(5):337~
[36]赵海燕 张金波 鄢捷年.油基钻井液高温高压性能预测算法的实现[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55~
[37]吴诗平 鄢捷年 赵凤兰.原油沥青质吸附与沉积对储层岩石润湿性和渗透率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36~
[38]余维初 鄢捷年.JHTP新型非接触式智能膨胀仪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6):39~
[39]张金波 鄢捷年.钻井液中暂堵剂颗粒尺寸分布优选的新理论和新方法[J].石油学报,2004,25(6):88~
[40]张金波 鄢捷年 赵海燕.优选暂堵剂粒度分布的新方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4,21(5):4~
[41]郑力会 张金波 鄢捷年.改性天然高分子水基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J].油田化学,2004,21(4):297~
[42]赵凤兰 鄢捷年.沥青质沉积抑制剂和清除剂研究[J].油田化学,2004,21(4):310~
[43]吴诗平 鄢捷年 蒋海军.三塘湖盆地裂缝性油藏保护储层暂堵技术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4,21(1):23~
[44]杨虎 鄢捷年.泡沫钻井流体环空携岩能力的影响因素[J].石油钻探技术,2003,31(5):49~
[45]赵凤兰 鄢捷年.原油沥青质沉积引起储集层损害的室内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100~
[46]刘波 鄢捷年.高效防塌钻井液的研制及在新疆塔河油田的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5):56~
[47]张金波 鄢捷年.微生物降粘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初探[J].钻采工艺,2003,26(4):92~
[48]杨虎 鄢捷年.欠平衡钻井中钻井液密度的确定与控制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6):5~
[49]郭健康 鄢捷年.硅酸盐钻井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5):20~
[50]刘波 鄢捷年 李静.泥页岩分类的BP神经网络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4):20~
[51]鄢捷年 赵雄虎.高温高压下油基钻井液的流变特性[J].石油学报,2003,24(3):104~
[52]鄢捷年 蒋官澄 等.油气层保护技术在塔里木大宛齐地区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3,23(2):34~
[53]戎克生 李维轩 吴彬 鄢捷年.广谱暂堵技术在新疆陆9井区砂岩储层保护中的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20(4):1~
[54]张金波 鄢捷年.国外特殊工艺井钻井液技术新进展[J].油田化学,2003,20(3):285~
[55]赵凤兰 鄢捷年.国外保护油气层技术新进展—关于油气层损害机理的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20(2):42~
[56]刘波 鄢捷年.国外保护油气层技术新进展——关于暂堵机理和方法的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20(1):43~
[57]吴诗平 鄢捷年.国外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技术新进展[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17(4):280~
[58]赵凤兰 鄢捷年.原油沥青质絮凝初始点的测定——以渤海绥中36—l油田稠油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17(3):185~
[59]吴彬 鄢捷年 邹盛礼 瞿凌敏.吐孜3井裂缝性储层保护技术[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32~
[60]鄢捷年 刘继生 等.强抑制性水基修井液的优化设计与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2,19(5):13~
[61]吴彬 鄢捷年.钻井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2,19(4):37~
[62]赵凤兰 鄢捷年.沥青质沉积引起的储层损害与对策[J].油田化学,2002,19(4):367~
[63]张振华 鄢捷年.用灰关联分析法预测低渗砂岩储层的水锁损害[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2,19(2):1~
[64]何银花 鄢捷年 等.储层敏感性快速预测软件在大港油田的研究与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2,19(1):32~
[65]张振华 鄢捷年.用灰关联分析法预测低渗砂岩储层的水锁损害[J].石油钻探技术,2001,29(6):51~
[66]鄢捷年.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83~
[67]王富华 鄢捷年 等.钻井液添加剂及其体系的荧光评价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4):39~
[68]董书礼 鄢捷年.储层潜在敏感性B—P网络快速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2):19~
[69]张振华 鄢捷年.储层损害对大斜度定向井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6):40~
[70]王富华 鄢捷年 等.钻井液添加剂定量荧光评价方法的探讨[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3):1~
[71]王富华 鄢捷年 等.钻井液添加剂的荧光特性评价[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1,18(3):1~
[72]雍富华 鄢捷年.保护裂缝—孔隙性储层的钻井液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1,18(2):6~
[73]董书礼 鄢捷年.利用最小二乘法优选钻井液流变模式[J].石油钻探技术,2000,28(5):27~
[74]张振华 鄢捷年.低渗透砂岩储集层水销损害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3):75~
[75]彭春耀 鄢捷年.钻井液配方的均匀设计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2):13~
[76]蒋海军 鄢捷年.架桥粒子粒径与裂缝有效流动宽度匹配关系的试验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17(4):1~
[77]董书礼 鄢捷年.钻井液优化设计的智能化方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17(4):15~
[78]蒋海军 鄢捷年.裂缝性储集层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0,7(3):39~
[79]张振华 鄢捷年.轮南古潜山碳酸盐裂缝性油气藏的水锁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0,7(1):32~
[80]鄢捷年 罗健生.钻井液防塌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1):31~
[81]罗健生 鄢捷年.页岩水化对其力学性质和井壁稳定性的影响[J].石油钻采工艺,1999,21(2):7~
[82]罗健生 鄢捷年.新疆呼图壁地区防塌钻井液优化设计[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9,16(3):14~
[83]彭在耀 鄢捷年 等.预测储层潜在敏感性损害的新方法[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9,16(2):1~
[84]鄢捷年.原油沥青质在油藏岩石表面的吸附特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2):78~
[85]鄢捷年.油藏岩石润湿性对注水过程中驱油效率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3):43~
[86]鄢捷年.无机盐与沥青质的协同作用对油藏润湿性的影响[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8,15(1):5~
[87]彭春耀 鄢捷年.人工神经网络在储层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1997,25(4):16~
[88]蒋官澄 鄢捷年.用门限流动压差和渗透率恢复值评价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7,14(3):5~
[89]鄢捷年 范维庆.固体微粒与表现活性剂的协同乳化作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3):36~
[90]王富华 鄢捷年.钻井液固体微粒在油/水/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的乳化作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6,13(1):26~
[91]董文辉 鄢捷年.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高温流变性能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9(1):39~
[92]鄢捷年 宗习武.泥浆滤液侵入对油藏岩石水驱油动态的影响[J].石油学报,1995,16(4):84~
[93]鄢捷年 范维庆.固体微粒对油水体系的乳化稳定作用[J].油田化学,1995,12(3):191~
[94]鄢捷年.水平井钻井液完井液技术新进展[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5,12(2):11~
[95]蒋官澄 鄢捷年.计算完井液中固相颗粒侵入储层深度的数学模型[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5,12(2):66~
[96]胡东晖 鄢捷年.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5):44~
[97]宗瑞国 鄢捷年.官H—1水平井钻井液完井液设计与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4,11(5):33~
[98]胡东晖 鄢捷年.对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文献综述)[J].世界石油科学,1994,(5):40~
[99]鄢捷年 宗习武.用Amott/USBM法平价完井液及其组分对砂岩的润湿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5):82~
[100]鄢捷年.油基完井液引起储层损害的机理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7(A00):93~
[101]蒋官澄 鄢捷年.水平井储层损害的室内评价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7(4):28~
[102]鄢捷年 宗习武.油基泥浆滤液对油藏岩石油相渗流特性的影响[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3,10(6):11~
[103]鄢捷年.地层损害对水平井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3,10(5):1~
[104]鄢捷年 王富华.表面活性剂吸附引起的硅石润湿性改变[J].油田化学,1993,10(3):195~
[105]鄢捷年.动态条件下钻井流滤失量的预测[J].世界石油科学,1993,(4):59~
[106]宗习武 鄢捷年.利用沥青质原油制备天然油湿岩心[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6(3):26~
[107]鄢捷年.无机离子在油基泥浆所引起储层润湿反转过程...[J].石油学报,1992,13(4):104~
[108]蒋官澄 鄢捷年.计算钻井液侵入储层深度的数学模型[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2,9(6):12~
[109]鄢捷年 王富华.钻井液对油藏岩石润湿性的影响[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2,9(2):10~
[110]鄢捷年 周福建.混合盐水的密度模型及其在钻井液中的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1,8(1):1~
[111]鄢捷年.低毒逆乳化泥浆[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1,3(4):1~
[112]鄢捷年.新型钻井液—矿物油泥浆(文献综述)[J].世界石油科学,1991,(1):41~
[113]鄢捷年.预油油包水乳化泥浆表观粘度的数学模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4(1):9~
[114]鄢捷年 李元.预测高温高压下泥浆密度的数学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1990,12(5):27~
[115]鄢捷年.泥浆固相含量测定和固控技术中的计算问题[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0,7(1):59~
[116]鄢捷年.高温高压下矿物油泥浆和常规油包水乳化泥浆的流变性能[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3(5):18~
[117]鄢捷年.泥浆组分引起的界面电性改变对油层润湿性的影响[J].钻井液与完井液,1989,6(4):1~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19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5楼 发表于: 2007-06-19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金之钧


出生年月:1957-9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1992年获莫斯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副博士学位
1982年获山东矿业学院学士学位

专业领域:石油地质学

电话:010-69745566-3401(办)-3347(宅)
E-mail: jinzj@www.bjpeu.edu.cn 


所在的机构:
石油大学(北京)


主要研究方向: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
勘探经济评价与决策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首席科学家,主持部级“九五”重点项目“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波动过程及对油气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和“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负责部级项目中“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控油作用”、“国外重点含油气盆地分析与勘探目标评价”等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基金项目以及国外项目的研究工作。任《Petroleum Science》副主编,《石油学报》、《石油大学学报》、《古地理学报》、《勘探家》编委。获国家杰出留学人员、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称号,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基金。曾任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系助教、西西伯利亚石油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地矿部地质力学所兼职博士后指导成员。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盆地分析与资源评价和勘探经济评价与决策。讲授《盆地系统分析及油气资源定量评价》、《油气资源综合评价与盆地模拟》、《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和《油气勘探开发经济评价及决策分析》等课程,目前已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0余名。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已发表论文】:

[1]杨明慧 金之钧 吕修祥 孙冬胜 彭更新 雷刚林.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位移转换构造及其演化——兼论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的形成[J].地质学报,2006,80(3):321~
[2]金之钧 李京昌 汤良杰 余一欣 江波 张明利 由福报 张兵山.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波动过程及与油气关系[J].地质学报,2006,80(3):359~
[3]鲍志东 金之钧 孙龙德 王招明 王清华 张清海 时晓章 李伟 吴茂炳 顾乔元 武新民 张宏伟.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动特征:来自地球化学及岩溶的证据[J].地质学报,2006,80(3):366~
[4]邱楠生 李慧莉 金之钧 朱映康.碳酸盐岩层系热历史恢复的有机质自由基古温标研究[J].地质学报,2006,80(3):390~
[5]李素梅 庞雄奇 刘可禹 金之钧.东营凹陷原油、储层吸附烃全扫描荧光特征与应用[J].地质学报,2006,80(3):439~
[6]唐玄 金之钧 杨明慧 明海会.碳酸盐岩裂缝介质中微观二维油水运移聚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地质论评,2006,52(4):570~
[7]宋玉财 胡文瑄 金之钧 陈勇.山东昌乐刚玉巨晶中的流体和熔融包裹体及其流体组分特征[J].地球化学,2006,35(4):377~
[8]吴世祥 马永生 金之钧 汤良杰 李儒峰.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14~
[9]吕修祥 金之钧 周新源 杨明慧 马玉杰 张存.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油气勘探前景[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30(1):17~
[10]金之钧.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二)——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281~
[11]汤良杰 吕修祥 金之钧 刘小平 邱楠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地质特点、战略选区思考及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J].地质通报,2006,25(9):1032~
[12]刘国勇 金之钧 张刘平.碎屑岩成岩压实作用模拟实验研究[J].沉积学报,2006,24(3):407~
[13]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的热历史[J].地质科学,2005,40(1):129~
[14]金之钧 张一伟 陈书平.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波动过程[J].中国科学:D辑,2005,35(6):530~
[15]周雁 陈洪德 王成善 金之钧 汤良杰 王正元 梁西文.中扬子区中二叠统层序地层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5,29(3):270~
[16]刘金侠 金之钧 解国军.用发现过程模型定量预测油气资源结构[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3):17~
[17]尚尔杰 金之钧 丁文龙 张义杰 曾溅辉 王洪玉.断裂控油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414~
[18]刘国勇 张刘平 金之钧.深部流体活动对油气运移影响初探[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3):269~
[19]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金之钧 陈致林.东营凹陷草桥油田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研究——生标分布及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3):288~
[20]朱毅秀 金之钧 林畅松 吕修祥 解启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早二叠世岩浆岩及油气成藏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1):50~
[21]金之钧.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553~
[22]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何治亮.塔里木盆地的热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13~
[23]张明利 金之钧 万天丰 汤良杰 李京昌 曾联波.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74~
[24]周雁 金之钧 汤良杰 李儒峰.楚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沉积-剥蚀特点[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80~
[25]宫秀梅 金之钧 曾溅辉 邱楠生.渤南洼陷深层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473~
[26]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金之钧.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3):271~
[27]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何治亮 朱映康.利用干酪根自由基浓度反演碳酸盐岩地层热历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3):337~
[28]宫秀梅 曾溅辉 金之钧.渤南洼陷深层(沙三/沙四段)原油-水-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研究[J].沉积学报,2005,23(3):420~
[29]明海会 金振奎 金之钧 杨明慧 陈祥.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05,23(2):329~
[30]左胜杰 贾瑞忠 庞雄奇 金之钧.济阳坳陷石油运聚效率定量预测方法及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4):17~
[31]宫秀梅 曾溅辉 金之钧.渤南洼陷深层(沙四段)油气成藏模拟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4):26~
[32]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金之钧.生物降解原油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4):449~
[33]邱楠生 李慧莉 金之钧 朱映康.煤中自由基热演化的模拟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23~
[34]邱楠生 李慧莉 金之钧.沉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区热历史恢复方法探索[J].地学前缘,2005,12(4):561~
[35]张水昌 张宝民 边立曾 金之钧 王大锐 张兴阳 高志勇 陈践发.中国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J].地学前缘,2005,12(3):39~
[36]曾溅辉 金之钧 张刘平.东营凹陷高青—平南断裂带幔源流体活动特征及其成藏效应[J].地质论评,2004,50(5):501~
[37]王嗣敏 金之钧 解启来.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区碳酸盐岩储层的深部流体改造作用[J].地质论评,2004,50(5):543~
[38]吕修祥 金之钧 周新源 杨宁 王清华 潘文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富集特点[J].科学通报,2004,49(A01):54~
[39]汤良杰 金之钧 贾承造 皮学军 陈书平.塔里木盆地多期盐构造与油气聚集[J].中国科学:D辑,2004,34(A01):89~
[40]李丕龙 庞雄奇 陈冬霞 张善文 金之钧 姜振学.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J].中国科学:D辑,2004,34(A01):143~
[41]庞雄奇 李素梅 金之钧 黎茂稳 李丕龙 李雪.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特征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4,34(A01):152~
[42]周雁 陈洪德 王成善 金之钧 汤良杰 王正元 梁西文.中扬子区上震旦统层序地层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53~
[43]庞雄奇 李素梅 金之钧 黎茂稳.排烃门限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及其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384~
[44]姜振学 庞雄奇 金之钧 关德范 李玉喜.地层抬升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其油气成藏效应[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420~
[45]杨明慧 金之钧 吕修祥 孙冬胜.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及有效运移优势通道[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440~
[46]郑孟林 金之钧.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467~
[47]刘克奇 金之钧.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纪油气成藏体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489~
[48]杨明慧 金之钧 吕修祥 孙冬胜.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的位移转换构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2):191~
[49]解国军 金之钧 杨丽娜.深盆气成藏数值模拟[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5):13~
[50]宫广胜 庞雄奇 马新华 姜振学 金之钧.深盆气圈闭判识方法与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13~
[51]刘金侠 金之钧.板桥北大港成藏体系资源结构定量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1):44~
[52]刘克奇 金之钧 吕修祥 蔡忠贤.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31~
[53]潘继平 金之钧.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战略[J].石油学报,2004,25(2):1~
[54]金之钧 汤良杰 杨明慧 王清晨.陆缘和陆内前陆盆地主要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J].石油学报,2004,25(1):8~
[55]孙冬胜 金之钧 吕修祥 杨明慧 周新源.沉积盆地超压体系划分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14~
[56]汤良杰 张一伟 金之钧 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开合旋回[J].地质通报,2004,23(3):254~
[57]李儒峰 金之钧 马永生 范绍雷.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耦合关系分析——以楚雄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4,22(3):474~
[58]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马晓昌 句礼荣.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J].沉积学报,2004,22(1):161~
[59]杨明慧 金之钧 吕修祥 孙冬胜 彭更新 雷刚林 张国伟.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1~
[60]周新源 吕修祥 金之钧 庞雄奇 王毅 杨海军.塔里木盆地构造活动枢纽部位碳酸盐岩油气聚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19~
[61]陈书平 金之钧 孙海龙.库车前陆区中-新生代盆山波动耦合[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24~
[62]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杨海军 李宇平.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质热历史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36~
[63]余一欣 汤良杰 金之钧 殷进垠 吕修祥.基于GIS技术的地表构造特征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58~
[64]吕修祥 金之钧 贾红育 皮学军 马玉洁.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白垩系砂岩含气饱和度模拟实验[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66~
[65]周雁 陈洪德 王成善 金之钧 汤良杰 王正元 粱西文.克拉通盆地层序样式分布模式研究——以中扬子区为例[J].现代地质,2004,18(2):171~
[66]郭彤楼 金之钧 汤良杰 周雁 李儒峰.从海相地层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探讨楚雄盆地的热史及剥蚀史[J].现代地质,2004,18(1):110~
[67]潘继平 车长波 金之钧.加强开发低品位石油储量的探索[J].中国矿业,2004,13(8):1~
[68]汤良杰 贾承造 金之钧 皮学军 陈书平 谢会文.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褶皱带中段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J].地质论评,2003,49(5):501~
[69]金之钧 张金川 王志欣.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J].地质论评,2003,49(4):400~
[70]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未熟—低熟油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地质论评,2003,49(3):298~
[71]刘金侠 金之钧.云龙凹陷波动热史模型建立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B11):81~
[72]汤良杰 贾承造 金之钧 皮学军 陈书平 谢会文.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中段第三系盐枕构造[J].地质科学,2003,38(3):281~
[73]戴俊生 叶兴树 汤良杰 金之钧 邵文斌 胡勇 张兵山.柴达木盆地构造分区及其油气远景[J].地质科学,2003,38(3):291~
[74]金之钧 殷进垠 谢方克 吕修祥.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J].地质科学,2003,38(3):392~
[75]李丕龙 金之钧 张善文 庞雄奇 肖焕钦 姜在兴.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现状及主要研究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1~
[76]解国军 金之钧.取精估计法在八面河探区资源潜量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1):8~
[77]云金表 殷进垠 金之钧.松辽盆地深部地质特征及其盆地动力学演化[J].地震地质,2003,25(4):595~
[78]庞雄奇 李丕龙 金之钧 张善文 左胜杰 陈冬霞.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204~
[79]戴家权 金之钧 等.深盆气成藏机理及动态分布的定量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1):39~
[80]周雁 陈洪德 王成善 金之钧 汤良杰 王正元 梁西文.中扬子区寒武纪层序地层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23(3):65~
[81]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吕修祥.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研究[J].沉积学报,2003,21(4):648~
[82]庞雄奇 金之钧 姜振学 宫广胜 王洪玉.深盆气成藏门限及其物理模拟实验[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3):207~
[83]戴家权 王勇 冯恩民 金之钧 庞雄奇.深盆气分布范围预测的优化模型、算法及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3,12(3):1~
[84]汤良杰 金之钧 等.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主要进展与展望[J].地质论评,2002,48(2):182~
[85]张明利 金之钧 等.前陆盆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质论评,2002,48(2):214~
[86]金之钧 张刘平 等.东营凹陷与幔源富CO2流体有关的复合成因烷烃[J].科学通报,2002,47(16):1276~
[87]陆现彩 金之钧 等.太平洋中部猛结核及洋底软泥中发现低成熟烃类[J].科学通报,2002,47(1):68~
[88]邱楠生 金之钧 等.塔里木盆地热演化分析中热史波动模型的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2002,45(3):398~
[89]金之钧 杨雷 等.东营凹陷深部流体活动及其生烃效应初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42~
[90]庞雄奇 金之钧 等.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9~
[91]金之钧 张刘平 等.沉积盆地深部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初探[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659~
[92]汤良杰 金之钧 等.柴达木盆地及相邻造山带区域断裂系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676~
[93]杨明慧 金之钧 等.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及其油气潜力[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27(6):745~
[94]金之钧 谢方克.中国典型含油气盆地地层压力分布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6):1~
[95]云金表 金之钧 等.松辽盆地继承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2,26(4):379~
[96]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黎茂稳.苏北金湖凹陷混合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11~
[97]刘洛夫 金之钧.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力烃源岩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2,23(5):6~
[98]刘洛夫 金之钧.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力烃源岩分布特征[J].石油学报,2002,23(5):6~
[99]金之钧 石兴春 等.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J].石油学报,2002,23(2):1~
[100]金之钧 张金川.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J].石油学报,2002,23(1):19~
[101]翁庆萍 金之钧.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2,18(2):54~
[102]王飞宇 金之钧 等.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54~
[103]丁文龙 金之钧 张义杰 胡文煊 汤良杰 姚素平.新疆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气作用机理研究[J].地学前缘,2002,9(3):102~
[104]金之钧 张金川.深盆气成藏机理[J].地学前缘,2002,9(3):208~
[105]王清晨 金之钧.叠合盆地与油气形成富集[J].中国基础科学,2002,(6):4~
[106]张金川 金之钧 等.深盆气藏的界定及地质特征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6):25~
[107]汤良杰 金之钧 等.叠合盆地构造解析几点思考[J].石油实验地质,2001,23(3):251~
[108]张景廉 金之钧 等.塔里木盆地深部地质流体与油气藏的关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5):371~
[109]钱基 金之钧 等.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深盆气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1):26~
[110]张金川 金之钧 等.深盆气资源量—储量评价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1,21(4):32~
[111]杨雷 金之钧.深部流体中氢的油气成藏效应初探[J].地学前缘,2001,8(4):337~
[112]宋芊 金之钧.大油气田统计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11~
[113]汤良杰 金之钧.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67~
[114]张金川 金之钧 等.深盆气成藏条件及其内部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3):210~
[115]金之钧 吕修祥.塔西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10~
[116]张一伟 金之钧.塔里木盆地环满加尔地区主要不整合形成过程及剥蚀量研究[J].地学前缘,2000,7(4):449~
[117]庞雄奇 金之钧.油气藏动力学成历模式与分类[J].地学前缘,2000,7(4):507~
[118]邱楠生 金之钧.油气成藏的脉动式探讨[J].地学前缘,2000,7(4):561~
[119]张明利 金之钧.新生代构造运动与泰山形成[J].地质力学学报,2000,6(2):23~
[120]刘银河 金之钧.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区油源问题与运聚模式[J].地质论评,1999,45(1):37~
 
[121]金之钧 范国章.一种地层精细定年的新方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4):379~
[122]汤良杰 金之钧.负反转断裂主反转期和反转强度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6):1~
[123]王毅 金之钧.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量的新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5):482~
[124]汤良杰 金之钧.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负反转构造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1999,13(1):93~
[125]金之钧 庞雄奇.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8,3(4):66~
[126]金之钧 李京昌.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问题[J].地学前缘,1997,4(3):22~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19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6楼 发表于: 2007-06-20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赵文智

男,1958年9月生于河北省昌黎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业务副院长,石油地质研究所所长,新区油气勘探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获煤田、石油地质与油气田勘探硕士学位后,分配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从事科技攻关研究与管理工作至今。1991年11月~1992年9月在美国犹他大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回国后于1992年9月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9月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业务副院长;石油地质研究所所长、新区油气勘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探索井领导小组成员与科探井选位研究规划设计小组副组长。兼任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勘探专标委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藏学组副组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高级技术顾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参加工作14年来,主要从事全国含油气盆地分析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面的科技攻关。攻关的目的是搞清我国陆上油气资源潜力、分布规律与将油气资源转化为储量的勘探目标选择与钻探。自“七·五”以来一直是部级科技攻关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和负责人,先后参加和主持完成了《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一轮)、《中国西部地区油气资源评价》、《吐鲁番坳陷含油气远景评价》、《吐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有利勘探目标评价》、《全国科学探索井选位研究》、《吐哈盆地分析与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东濮凹陷西洼南区第三系石油地质特征再认识与有利勘探目标评价》与《西北地区侏罗系煤系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通过多年负责的科学探索井项目的钻探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科研成果用于指导油气勘探实践,获三项新发现,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鄯善油田的发现。1987年负责完成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含油气远景综合评价。从石油地质多方面分析论证了盆地的有利勘探地区,改变了以往对侏罗系评价偏低的认识,提出台北(现称鄯善)构造为首选目标,建议以以侏罗系为主要目的层钻探科学探索井棗台参1井。该井于1989年元月在侏罗系三间房组获得日产25.9m3的工业性油流,从而发现了鄯善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87万吨。根据全国资源储量委员会办公室1996年公报提供的数据,鄯善油田的可采储量为1256万吨。如果油价按1000元/吨计算,获得的经济效益达125.6亿元人民币。除去生产成本,利润超100亿元。更为可贵的是,鄯善油田的发现打开了整个北方地区侏罗系勘探领域,带动了我国北方各盆地针对侏罗系的油气勘探。我国北方侏罗系拥有石油资源量近110亿吨。截止到1996年底,已经探明的油气地质储量近6亿吨。台参1井的发现1995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大成果奖。赵文智因台参1井发现有功被中国石油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2)鲁克沁亿吨稠油藏的发现。1994年初受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邀请负责组织《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有利勘探目标评价》研究项目。该项目历时两年,从盆地背景分析、盆地类型定位、演化历史重建、主力油源区的预测与油气成藏过程研究多方面对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分布与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在两年时间里,阶段成果六次反馈到现场,指导勘探实践。尤为可喜的是,1995年初在艾参1井发现稠油砂以后,课题及时对前侏罗系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当时对油源区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坚持认为艾参1井稠油的油源区在现今火焰山以北的台北凹陷。建议下一步探井宜往北偏,在靠近火焰山下盘的有利目标选择,并对玉东1井的钻探投了赞成票。该井在三叠系克拉玛依组获得稠油工业油流,目前经评价钻探证明是一个亿吨级的大型稠油藏,为油田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项成果已申报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中原油田濮深8井新发现。1996年应中原油田的邀请负责组织东濮凹陷西洼南区第三系石油地质再认识与有利勘探目标选择研究。在本项目完成之前,对东濮凹陷西洼南区第三系的总体评价偏低,认为生油条件缺乏,油气资源潜力不大。为了突破前人的认识,项目运用盆地分析、平衡剖面、储层描述、油气检测与油气资源多因素迭合评价等多项技术,从全新的角度对第三系的沉降充填历史、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恢复、生油与资源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目标选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指出该区第三系的生油条件不仅存在,而且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在对八个目标进行充分论证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方里集构造作为首选目标,建议中原油田钻探。1997年5月中原油田在所建议构造上钻控濮深8井,在第三系沙河街组发现良好的生油层,并于井深4488.4?/FONT>4647.9m测试获日产23.93m3的工业性油流,新发现石油预测储量2430万吨。从而为中原油田开辟了一个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资源量超2亿吨的有利勘探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石油地质理论创新。
在多年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过程中,注意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殊性及其在油气资源潜力与分布方面的控制作用,目的在于寻找适合我国盆地特点的油气勘探技术与对策。通过多年的思考,总结产生了一些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这些新理论、新方法与新观点反映在本人公开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之中。(1)煤系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理论。根据多年对侏罗系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发现煤系不仅可以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中型油气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煤系都能形成成油气田。为此提出并系统总结了煤系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理论,认为原型盆地的存在、低地势与潮湿气候、后续盆地叠置与适度构造挤压是煤系油气田形成之基本条件。煤系所生油气具有平面上沿湖岸线两侧与剖面上在生烃门限附近集中分布之规律;(2)总结了陆上大型叠合盆地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优质资源的控制因素,系统提出了叠合含油气盆地综合勘探技术系列;(3)针对我国含油气系统呈现复合、多源多期与改造强烈的特点,将我国含油气系统分为单源多灶、多源多灶与多源单灶三大类型,并建立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基本构成与描述方法,使含油气系统研究有章可循;(4)将油气运移期与圈闭形成期匹配关系引入油气藏分类,提出油气藏动态分类新方案,丰富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


三、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1)由赵文智负责完成的《吐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含油气远景评价》成果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一等奖;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的《中国西部地区油气资源评价研究》1988年获石油部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台参1井的发现1995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大成果奖。
对鲁克沁亿吨级稠油藏发现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潜力与目标评价》已获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在申报部级奖励。
1993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奖棗金锤奖;
1994年获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优秀青年科技奖;
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四、出版专著、论文集与公开发表论文。

(1)已公开出版专著和论文集三部:
1、《吐哈盆地煤系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第二著者,石油工业出版社);
2、《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二编者,石油工业出版社);
3、《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能源科技》(第三编者,石油工业出版社)。

(2)在国内外一、二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第一作者17篇。关于煤系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的论文在国外发表。并在1996年30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宣读,受到普遍好评;关于《叠合沉积盆地的综合研究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作为参加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的6篇中国国家论文之一,在大会上宣读,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论文:
[1]赵文智 汪泽成 王一刚.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效气藏形成机理[J].地质论评,2006,52(5):708~
[2]赵文智 王兆云 张水昌 王红军 王云鹏.油裂解生气是海相气源灶高效成气的重要途径[J].科学通报,2006,51(5):589~
[3]吴亚东 赵文智 邹才能 李明 高建荣.基于视速度的波场变换的叠前强相干噪音压制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3):462~
[4]赵文智 胡永乐 罗凯.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挑战与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4):393~
[5]门相勇 赵文智 胡素云 季汉城.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储集层特征及烃类侵位对深部储集层物性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2):208~
[6]赵文智 王新民 郭彦如 刘化清 白云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恢复及其改造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6~
[7]杨晓萍 赵文智 曹宏 杨雨 张宝民 陶士振.川东北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有利储集层的形成与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17~
[8]吴亚东 赵文智 邹才能 李明 吴贤顺.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1):19~
[9]门相勇 赵文智 张研 李小地.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6,26(1):20~
[10]门相勇 赵文智 李小地 张义杰 陈谦.中国石油战略选区重点目标油气地质条件分析及勘探建议[J].地质通报,2006,25(9):1064~
[11]汪泽成 赵文智 徐安娜 李登华 崔瑛.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J].现代地质,2006,20(3):429~
[12]赵文智 王红军 王兆云 赵长毅 汪泽成.天然气地质基础研究中的几项新进展及其勘探意义[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4):393~
[13]朱光有 赵文智 张水昌 邹才能 王政军.稠油降解气的特征与识别及其勘探潜力[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4):52~
[14]方杰 赵文智 苗顺德.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砂体分布垂向序列[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4):42~
[15]汪泽成 赵文智.海相古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4):26~
[16]瞿辉 赵文智 胡素云.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领域[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4):1~
[17]赵文智 汪泽成 陈孟晋 郑红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J].地质学报,2005,79(6):833~
[18]赵文智 汪泽成 陈孟晋 郑红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J].地质学报,2005,79(5):720~
[19]李宏兵 赵文智 曹宏 姚逢昌 邵龙义.应用小波尺度域地震波衰减属性检测气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40(4):411~
[20]赵文智 王兆云 何海清 张铭杰 王红军 王云鹏 秦勇.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成气机理[J].中国科学:D辑,2005,35(7):638~
[21]张水昌 赵文智 李先奇 黄海平 苏爱国 帅燕华.生物气研究新进展与勘探策略[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90~
[22]邹才能 贾承造 赵文智 陶士振 谷志东 侯启军 赵占银 宋立忠.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25~
[23]王云鹏 赵长毅 王兆云 王红军 邹艳荣 刘金钟 赵文智 耿安松 刘德汉 卢家烂.利用生烃动力学方法确定海相有机质的主生气期及其初步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53~
[24]赵文智 毕海滨.浅析中国与西方在储量计算中确定有效厚度之差异[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3):125~
[25]赵文智 王兆云 张水昌 王红军 赵长毅 胡国义.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
[26]汪泽成 赵文智 门相勇 郑红菊 李熙喆.基底断裂“隐性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9~
[27]贾承造 赵政璋 赵文智 胡素云.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潜力[J].石油学报,2005,26(B03):1~
[28]赵文智 胡素云.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探讨[J].石油学报,2005,26(B03):7~
[29]赵文智 胡素云 沈成喜 陈恭洋.油气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方法体系[J].石油学报,2005,26(B03):12~
[30]赵文智 胡素云 沈成喜 瞿辉 张庆春.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新进展[J].石油学报,2005,26(B03):25~
[31]赵文智 胡素云 瞿辉.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5,26(B03):30~
[32]赵文智 王红军 单家增 王兆云 赵长毅 汪泽成.库车坳陷天然气高效成藏过程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6):703~
[33]赵文智 汪泽成 朱怡翔 王兆云 王朋岩 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效气藏的形成机理[J].石油学报,2005,26(5):5~
[34]赵文智 毕海滨 付金华.正确理解和使用工业油流标准[J].石油学报,2005,26(3):48~
[35]赵文智 高瑞祺 胡素云 胡允栋 毕海滨.对我国油气储量规范修订工作的思考[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2):221~
[36]赵文智 张光亚 王红军.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及其在拓展勘探领域中的意义[J].石油学报,2005,26(1):1~
[37]赵文智 王兆云 汪泽成 王红军 张水昌 王云鹏 赵长毅 苗继军.高效气源灶及其对形成高效气藏的作用[J].沉积学报,2005,23(4):709~
[38]汪泽成 赵文智 陈孟晋 殷积峰 王超勇.构造复原技术在前陆冲断带岩相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古生代为例[J].现代地质,2005,19(3):385~
[39]赵文智 毕海滨.储量研究中油藏边界的确定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5,17(6):379~
[40]赵文智 汪泽成 王红军 钱凯.近年来我国发现大中型气田的地质特点与21世纪初天然气勘探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6):687~
[41]赵文智 汪泽成 李晓清 王红军 王兆云.油气藏形成的三大要素[J].自然科学进展,2005,15(3):304~
[42]赵文智 张光亚 汪泽成.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提出及其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预测中的作用[J].地学前缘,2005,12(4):458~
[43]赵文智 汪泽成 王兆云 王红军.中国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意义[J].地学前缘,2005,12(4):499~
[44]赵文智 黎民 王社教.中国石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5):73~
[45]石昕 戴金星 赵文智.深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1):1~
[46]李宏兵 赵文智 曹宏 姚逢昌 邵龙义.小波尺度域含气储层地震波衰减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4,47(5):892~
[47]贾承造 赵文智 邹才能 李明 池英柳 姚逢昌 郑晓东 刘晓 殷积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3~
[48]赵文智 邹才能 汪泽成 李建忠 李明 牛嘉玉.富油气凹陷“满凹含内涵与意义油”论——内涵与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2):5~
[49]邹才能 薛叔浩 赵文智 李明 王永春 梁春秀 赵志魁 赵占银.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层序特征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2):14~
[50]赵文智 李建忠.基底断裂对松辽南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04,25(4):1~
[51]邹才能 李明 赵文智 赵一民 梁春秀.松辽南部构造-岩性油气藏识别技术及应用[J].石油学报,2004,25(3):32~
[52]张水昌 赵文智 王飞字 陈建平 肖中尧 钟宁宁 宋孚庆.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原油裂解气成藏历史分析——以英南2气藏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5):441~
[53]王兆云 赵文智 王云鹏.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源岩评价指标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4,14(11):1236~
[54]赵文智 胡素云 汪泽成 董大忠.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5):1~
[55]柳广弟 赵文智 胡素云 张振英.油气运聚单元石油运聚系数的预测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5):53~
[56]赵文智 张光亚 王红军 王社教 汪泽成.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1~
[57]贾承造 赵文智 魏国齐 刘德来 张君峰.盐构造与油气勘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17~
[58]罗凯 胡永乐 赵文智 钟太贤 田昌炳 刘合年.高含蜡凝析气流体的气—固相变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91~
[59]李小地 赵文智 张国生.中国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潜力与开发前景[J].资源科学,2003,25(4):20~
[60]张庆春 赵文智.论含油气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研究方法——兼论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的科学思维和发展方向[J].石油学报,2003,24(6):1~
[61]胡永乐 罗凯 郑希潭 刘合年 赵文智.高含蜡凝析气相态特征研究[J].石油学报,2003,24(3):61~
[62]赵文智 胡素云 瞿辉.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海相油气地质,2003,8(3):98~
[63]赵文智 邹才能 汪泽成 李建忠 李明 牛嘉玉.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J].海相油气地质,2003,8(3):130~
[64]贾承造 赵文智 等.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1~
[65]赵文智 何登发 等.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1~
[66]汪泽成 赵文智 等.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26~
[67]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策[J].石油学报,2002,23(6):1~
[68]贾承造 赵文智 等.国外天然气勘探与研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J].天然气工业,2002,22(4):5~
[69]赵文智 窦立荣.中国陆上剩余油气资源潜力及其分布和勘探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1):1~
[70]门相勇 赵文智 等.潮水盆地金昌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含油气远景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1):23~
[71]赵文智 何登发 等.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J].石油学报,2001,22(4):7~
[72]张映红 赵文智 等.应用油气运聚单元改善圈闭预测及评价质量[J].石油学报,2001,22(4):18~
[73]赵文智 何登发 等.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J].石油学报,2001,22(1):6~
[74]池英柳 赵文智 等.中国大陆构造强烈活动性对海相盆地油气成藏和勘探的影响[J].海相油气地质,2001,6(3):39~
[75]瞿辉 赵文智.层序格架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5):40~
[76]沈平平 赵文智.中国石油资源前景与未来10年储量增长趋势预测[J].石油学报,2000,21(4):1~
[77]池英柳 赵文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J].石油学报,2000,21(2):14~
[78]赵文智 池英柳.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区域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J].石油学报,2000,21(1):10~
[79]沈平平 赵文智.新世纪初期世界石油工业发展趋势[J].世界石油工业,2000,7(9):5~
[80]何登发 赵文智.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00,7(3):23~
[81]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2000,5(3):1~
[82]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1999,45(3):232~
[83]赵文智 许大丰.库车坳陷构造变形层序划分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学报,1998,19(3):1~
[84]李伟 赵文智.中国西北挤压型盆地超压泥岩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5):15~
[85]李伟 赵文智.吐哈盆地煤系地层中烃类的独特运聚风格初探[J].石油学报,1997,18(2):8~
[86]赵长毅 赵文智.吐哈盆地煤成油形成的地质条件[J].沉积学报,1997,15(A12):16~
[87]李文厚 赵文智.库车坳陷上三叠统的浊流沉积及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1997,15(1):20~
[88]姜振学 赵文智.根据高势面划分含油气系统[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7,2(1):38~
[89]赵文智 何登发.含油气系统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6,1(2):12~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20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7楼 发表于: 2007-06-20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庞雄奇


男,汉族,1961年生,湖北崇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博士学位,曾任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任,现任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育部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科研助理。《petroleum science》主编、《石油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大学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十多个杂志编委,目前担任中国石油学会油气运移学组组长。


  长期从事盆地分析、油气资源评价、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及油田企业科研课题26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7部。作为主要贡献者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过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3项。此外,还获得过大庆市劳动模范、国家学术带头人出国留学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等荣誉称号。199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办公电话:010-89733346



专著(11部)
1.李丕龙 庞雄奇等著,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以济阳坳陷为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p426
2.李丕龙,庞雄奇主编,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p517
3.庞雄奇,曾溅辉,金之钧等编,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图集(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系列丛书,金之钧 张一伟主编,卷九),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p155
4.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等著,油气成藏定量模式(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系列丛书,金之钧 张一伟主编,卷八),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p263
5.庞雄奇主编,地质过程定量模拟,北京市优秀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p486
6.戴金星,陈践发,钟宁宁,庞雄奇,秦胜飞等著,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p199
7.袁明生,梁世君,燕烈灿,闫玉,汤良杰,庞雄奇等编著,吐哈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p610
8.庞雄奇,ian lerche,王雅春等著: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p276.
9.庞雄奇著: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p270
10.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等著:含油气盆地地史、热史、生留排烃史数模拟研究与烃源岩定量评价,地质出版社,1993,p160.
11.庞雄奇,付广,万龙贵,姜振学等著:盖层封油气性综合定量评价,地质出版社,1993,p101.



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1.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2004,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8)
2. 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排名第三)
3.柴达木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资源评价,2003,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9)
4.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2002,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5.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200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部级)技术创新一等奖(排序第三)
6.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及选区评价,2002,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序第五)
7.柴达木盆地天然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勘探区预测,2001,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二)
8.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煤成烃评价及有利地区预测,1995,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三)
9.松辽盆地北部中小型气田群形成机理及地质条件研究,1995,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序第二)
10.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1994,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
11.含油气盆地地史、热史、生留排烃史数值模拟研究与烃源岩定量评价,1992,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省部级)
12.海拉尔盆地天然气地质评价与有利区预测,1990,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序第四)
专利:压实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和排驱模拟实验装置,专利号:01264260.6,发明人:庞雄奇 曾溅辉 王洪玉



正式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51篇,第二作者64篇,其它26篇)
1.pang xiongqi, li sumei, jin zhijun and bai guoping, 2004,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niuzhuang sag,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78(3):615-625(sci收录)
2.◆pang xiongqi, li sumei, jin zhijun, li maowen li pilong li xue and bai guoping, 2004,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oils from bamianhe oilfield,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 science in china d earth sciences, 47:177-189. (sci收录)
3. li pilong, pang xiongqi, chen dongxia, zhang shanwen, jun zhijun, jiangzhenxue, 2004,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odel for sand lens reservoifs in the jiyang sub-basin, east china, science in china d earth sciences, 47:167-176. (sci收录)
4. zhangjun, pang xiongqi, liu luofu, jiang zhenxue, liu yunhong, 200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lurian asphaltic sandstones in tarim basin. science in china d earth sciences, 47:199-208.(sci收录)
5.li sumei, pang xiongqi and jin zhijun, application of biomarkers to quantitative source assessment of oil pools.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78(3):684-690. (sci收录)
6.shanwen zhang, yongshi wang, dishi shi, huaimin xu, xiongqi pang, maowen li, 2004, fault-fracture mesh petroleum plays in the jiyang super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easter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1(2004)651-668.(sci收录)
7.宫广胜, 庞雄奇,马新华,姜振学, 金之钧,2004,深盆气圈闭判识方法与应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8,no1,pp13-18
8.秦长文, 庞雄奇, 蒋兵,2004, 吐哈盆地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条件,天然气工业,vol24,no2,pp8-11
9.李素梅. 庞雄奇. 金之钧. 马晓昌. 句礼荣,2004, 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沉积学报,vol22, no1,pp161-168
10.秦长文. 庞雄奇. 姜振学,2004,露头油藏的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3,pp323-326
11.武晓春. 庞雄奇. 周海燕. 于兴河,2004, 塔里木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煤层排气门限研究与应用,天然气工业, vol24,no4,pp1-4
12.陈冬霞. 庞雄奇. 姜振学. 苗盛. 田丰华.2004,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物理模拟实验,科学技术与工程,vol4,no6,pp458-467
13.王显东. 姜振学. 庞雄奇. 张俊.200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盖层综合评价,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9,no4,pp49-57
14.李丕龙. 庞雄奇. 陈冬霞. 张善文. 金之钧. 姜振学,2004,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中国科学d辑,vol29,no3,pp143-151
15.庞雄奇. 李素梅. 金之钧. 黎茂稳. 李丕龙. 李雪,2004, 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特征分析,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增刊ⅰ)pp152-161.
16.张俊. 庞雄奇. 刘洛夫. 姜振学. 刘运宏,2004,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增刊ⅰ)pp169-174
17. 庞雄奇. 李素梅. 金之钧. 黎茂稳.2004, 排烃门限存在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及其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384-390
18.姜振学. 庞雄奇. 金之钧. 关德范. 李玉喜2004, 地层抬升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其油气成藏效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420-426
19.李素梅. 庞雄奇. 邱桂强. 高永进. 孙锡年,2004,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稠油成藏机理与油气运聚特征,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451-466
20.陈冬霞. 庞雄奇. 邱楠生. 姜振学. 张俊,2004, 砂岩透镜体成藏机理,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9,no4,pp483-488
21. ◆pang, xq; yu xi-li;zhen-xue jiang ,2004, key geological controls 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for hydrocarbons derived from mature source rocks in qaidam basin,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41:79-95.
22.pang, xq; lerche, i; zhou, hy; jiang, zx,2003,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trol by pre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vol21,no3,pp167-186(sci收录,no.727rv,ei收录,no,03427672015)
23.周海燕,庞雄奇,姜振学,2003, 油气成藏门限及其研究方法, 石油学报, 24(6):40-45
24.张俊,庞雄奇,陈冬霞,姜振学,2003,牛庄洼陷砂岩透镜体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剖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vol.30,no.3,pp233-237
25.李丕龙,金之钧,张善文,庞雄奇,肖焕钦,姜在兴,2003,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研究现状与问题,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1~4,(ei收录,no,03327584996)
26.陈冬霞,庞雄奇,翁庆萍,姜振学,张俊,2003,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vol.24,no.3,pp228-232.
27.◆庞雄奇,李丕龙,金之钧,张善文,左胜杰,陈冬霞,2003,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vol.24,no.3,pp204-209.
28.武晓春,庞雄奇,于兴河,王明,2003,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探讨,天然气地球科学,vol.14,no.5,pp416-421.
29.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宫广胜,王洪玉,2003,深盆气成藏门限及其物理模拟实验,天然气地球科学,vol.14,no.3,pp207-214.
30.庞雄奇,左胜杰,金之钧,解国军,姜振学,2003,济阳坳陷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反演模拟,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56-60.
31.解国军,金之钧,肖焕钦,庞雄奇,2003,成熟探区未发现油藏规模预测,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16~18,(ei收录,no,03327585000)
32.姜振学,陈冬霞,邱桂强,庞雄奇,曾溅辉,邱楠生,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透镜状砂体成藏主控因素,石油勘探与开发,vol.30,no.3,pp44~47,(ei收录,no,03327585005)
33.罗群,庞雄奇,2003,断陷盆地群的含油气系统特征——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新疆石油地质,vol.24,no1,pp27-23
34.罗群,庞雄奇,2003,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石油学报,vol24, no2, pp24-30
35.罗群,庞雄奇,2003,柴达木盆地断裂带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西南石油学院学报,vol25, no1, pp1~6(ei收录,no.03307563679)
36.李玉喜,庞雄奇,姜振学,2003, 应力、应变与构造超压关系及构造超压控制因素分析,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8,no.2,pp179-184 (ei收录,no.03307563834)
37.庞雄奇,罗群,姜振学,白国平,王英民,2003,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地质科学,38(3):297-306
38.li, sm; pang, xq; li, mw; jin, zj, 2003,geochemistry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niuzhuang south slope of bohai bay basin - part 1: source rock characterization, organic geochemistry, 34 (3): 389-412 (sci收录,no,661mp;ei收录,no03157429033)
39.wang tao, pang xiongqi, ma xinhua, jin zhijun, jiang zhenxue, 2003, genetic mechanism and model of deep-basin gas accumulation and methods for predicting the favorable areas,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vol77; no4, pp401-406 (sci收录)
40.pang xiongqi, li maowen, li sumei, jin zhijun, xu zhonglong, chen anding. 2003. origin of crude oils in the jinhu depression of north jiangsu-south yellow sea basin, eastern china. organic geochemistry. v34(4):553-573. (sci收录,no664zc;ei收录,no.03157434122)
41.◆pang xiongqi, li maowen, li sumei, jin zhijun. 2003. geochemistry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niuzhuang south slope of bohai bay basin. part 2: evidence fo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mature source rocks to "immature oils" in the bamianhe field organic geochemistry, volume 34, issue 7, july 2003, pages 931-950. (sci收录,no700lz;ei收录,no.03307554634)
42.马新华,王涛,庞雄奇,周海燕,姜振学,2002,深盆气藏的压力特征及成因机理,石油学报,23(5), pp23-28
43.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2002,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no.6,pp712-717.
44.姜振学,庞雄奇,金之钧,周海燕,王显东,2002,门限控烃作用及其在有效烃源岩判别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no.6,pp689-695.(ei收录,no.03177450527)
45.庞雄奇,李素梅,黎茂稳,金之钧,2002,八面河油田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探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27,no.6,pp666-670. (ei收录,no.03177450523)
46.左胜杰,庞雄奇,周瑞年,姜振学,2002,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生、排烃特征模拟研究,石油大学学报,vol.26,no.5,pp23-27.
47.陈冬霞,王兴志,李凌,庞雄奇,2002,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古地理学报,vol.4,no.3,pp93-100.
48. ◆庞雄奇,姜振学,左胜杰,2002,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方法探讨,地质论评,vol.48,no.4,pp384-390.
49.李玉喜,庞雄奇,姜振学,汤良杰,2002,圈闭勘探风险构成与评价方法探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9,no.1,pp24-26.
50.◆ pang xiongqi , jin zhijun , zeng jianhui and ian lerche,2002,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deep basin gas accumula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urpan-hami basin, energ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ol.20, pp253-286. (sci收录,no.593et)
51.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黎茂稳,2002,苏北金湖凹陷混合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石油大学学报,vol.26,no.1,pp11-15.
52.李素梅,庞雄奇,黎茂稳,金之钧,2002,低熟油、烃源岩中含氮化合物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地球化学,vol.31, no.1, pp1-7.
53.◆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左胜杰,2002,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29, no.1. pp9-13. (ei收录,no.02176928621)
54.周海燕,庞雄奇,姜振学,周杰,2002,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定量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29, no.1, pp14-18. (ei收录,no.02176928622)
55.周杰,庞雄奇,2002,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29, no.1. pp.24-27. (ei收录,no.02176928624)
56.李玉喜,庞雄奇,汤良杰,姜振学,周瑞年,将武明,2002,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29, no.1, pp65-68. (ei收录,no.02176928634)
57.左胜杰,庞雄奇,2002,台北凹陷侏罗系煤层残留气量数值模拟,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29, no.1. pp76-79.
58.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黎茂稳,2002,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南斜坡原油成熟度浅析,地质地球化学,vol..30, no.1. pp50-56.
59.高世葵,庞雄奇,2002,经济边际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9, no.1,pp24-26.
60.陈冬霞,庞雄奇,姜振学,2002, 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地球科学进展,17(6):871-876
61.李丕龙,陈冬霞,庞雄奇,2002, 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5):1-3
62.左胜杰,庞雄奇,金之钧,袁明生,2002,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盆气成藏地质条件,新疆石油地质,23(3):193-198
63.王雅春,庞雄奇,卢双舫,2002,油气勘探经济评价中的风险系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5):68-70
64.马新华,王涛,庞雄奇,周海燕,姜振学,2002,深盆气藏的压力特征及成因机理,石油大学学报,23(5):23-27
65.李素梅,庞雄奇,金之钧,2001,沉积物中nso杂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地球化学, vol.30, no.4, pp347-352.
66.庞雄奇,李素梅,黎茂稳,金之钧,2001,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沉积学报,vol.19,no.4,pp586-591.
67.李素梅,曾凡刚,庞雄奇,金之钧,黎茂稳,许正龙,2001,金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运移分子地球化学研究,沉积学报,vol.19,no.3,pp459-464.
68.左胜杰,庞雄奇,周海燕,2001,吐哈盆地三叠系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排烃门限及排烃特征模拟研究.石油大学学报. vol.25, no.4, pp20-24.
69.◆庞雄奇,金之钧,左胜杰.2000,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地学前缘, vol.7, no.4, pp507-513.
70.石兴春,周海燕,庞雄奇,2000,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运聚散失烃量模拟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no.4,pp52-54. (ei收录,no.00115398438)
71. ◆庞雄奇,姜振学,李建青,周瑞年,2000,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地质门限及其控油气作用, 石油大学学报,vol.24, no.4, pp53-58
72.庞雄奇,周海燕,李建青,周瑞年,2000,判别混源气母质转化程度的定量模式及应用。石油学报,vol.21, no.5, pp16-21. (ei收录,no.01015499279)
73.周海燕,庞雄奇,2000,应用排烃门限理论评价汤原断陷泥质烃源岩。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 no.1, pp25-30. (ei收录,no.00095312870)
74.左胜杰,庞雄奇,2000,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烃源岩排烃模拟研究。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2, no.3, pp13-19. (ei收录,no.01015498892)
75.左胜杰,庞雄奇,李建青,周瑞年,2000,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泥质烃源岩初次运移烃量研究与远景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 no.4, pp55-61. (ei收录,no.00115398439)
76.姜振学,庞雄奇,黄志龙,2000,吐哈盆地鄯善油田油气运聚期次及成藏过程研究。石油大学学报, vol.24, no.4, pp101-109.
77.姜振学,庞雄奇,2000,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期次研究方法及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 no.4, pp22-27. (ei收录,no.00115398431)
78.尹亚晖,庞雄奇,石兴春,2000,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史定量模拟与有利勘探区预测。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7, no.4, pp49-53. (ei收录,no.00115398437)
79.姜振学,庞雄奇,张金川,王德华,2000,深盆气研究现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vol.15, no.3, pp289-292.
80.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2000,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石油大学学报, vol.24, no.4, pp67-71. (ei收录,no.01015502685)
81.张金川,金之钧,庞雄奇,2000,深盆气藏开发方式初探。西安石油学院学报,vol.15, no.4, pp28-32. (ei收录,no.00115399940)
82.卢双舫,王雅春,庞雄奇,薛海涛,2000,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影响因素的模拟计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4,no.4,pp48-52.
83.li r.f, z.d bao, x.q.pang, z.j jin, 1999,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eatures of weathered carbonate residuum reservoirs.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vol.17, no.3-4, pp269-276. (sci 收录,no264hg;ei 收录no.01385484798)
84.bao z.d, r.f li, x.q.pang, 1999, genesis of the massive ordovician dolostones in the odors basin, north china, evidence from inclusions.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vol.17, no.3-4, pp259-267,(sci 收录,no264hg;ei 收录no.01385484797).
85. ◆pang x.q, lerche i, 1999, modeling primary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a synthetic sedimentary section: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dge conditions and other geological factors,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vol.17, no.2, pp123-160. (sci 收录,no221ra;ei 收录no.99074728168)
86.pang x.q, lerche i, f.j chen, z.m chen, 1998, 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s to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vol.16, no.6, pp539-555. (sci 收录,no175hf;ei 收录no.99044632210)
87.金之钧,庞雄奇,1998,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勘探家. vol.3, no.4, pp66-68.
88.pang x.q, z.chen, lerche i, 1998, retative contribution of geological factors to uncertainty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from the qingshahou source rock in the north shangliao basin, china.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vol.15, no.4&5, pp293-301. (sci 收录,no395yq;ei 收录no.98024063943)
89.庞雄奇,陈章明,ian lerche,1998,地质因素对源岩评价结果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量大小模拟.沉积学报, vol.16, no.1, pp52-57.
90.庞雄奇,ian lerche,陈章明,李凤军, 1998,地质因素对源岩排烃相态的影响及其贡献评价.石油学报,vol.19, no.2, pp12-20. (ei 收录no.98074298576)
91.李儒峰,金之钧,庞雄奇,1998,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层序地层学,长春科技大学学报,vol.28,(专辑),pp73-79.
92.康永尚,庞雄奇,1998,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原理及应用。沉积学报,vol.16,no.3,pp80-84.
93.王雅春,庞雄奇,卢双舫,1998,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含量的恢复及其意义,沉积学报,16(4):114-117
94.傅广,姜振学,庞雄奇,1997,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评价,石油学报,vol.18,no.1,pp39-43(ei收录,no.97123975392).
95.pang x.q, z.chen, lerche i, 1997, uncertainty analysis and the retative contributions of gelolgical factors for the qiongshankou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shongliao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 nornrenewable resources, vol.6, no.4, pp263-271. (sci 收录)
96.pang x.q, lerche i, 1997, constraint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from the qingshahou source rock roch in the west of the north shongliao basin, china. petroleum geoscience, vol.3, no.1, pp73-94. (sci 收录,no,796wq)
97.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7,排油气门限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与应用.现代地质, vol.11, no.4, pp510-521.
98.柳广弟,庞雄奇,郝石生,1997,盆地含气远景评价的可供聚集气法,石油勘探与开发, no.4, pp4-7.(ei收录,no.97113941543)
99.王雅春,庞雄奇等,1997,煤源岩综合定量评价探讨.见: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pp18-22.
100.庞雄奇,陈章明,ian lerche,1997,地质因素对源岩排烃作用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大小定量评价。见:油气成藏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pp242-246.
101.付广,姜振学,庞雄奇,1997,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评价方法探讨,石油学报,18(1):39-43
102.pang x.q, g fu; z.x jiang, lerche i, 1997, establishment of a quantitative index for evaluation of caprock sealing, and application to the shongliao basin, china,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vol.15, no.4-5, pp369-387.(sci 收录,no.395yq;ei收录no.98024063945)
103.柳广弟,庞雄奇,郝石生,1996,塔里木盆地盖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的定量评价,见:<<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pp392-398.
104.柳广弟,庞雄奇,郝石生,1996,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流体封存箱初步研究.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pp496-503.
105.付广,庞雄奇,丛金山,:1996,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分析。小型油气藏,vol.1,no.2,pp5-11。
106.付广,庞雄奇,1996,欠压实地层古地层压力恢复的统计模拟法及在松辽盆地中的应用。沉积学报,no.1, pp69-79.
107.庞雄奇,付广,姜振学,1996,利用声波时差资料研究泥岩盖层封闭能力的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31, no.4, pp521-528.
108.付广,庞雄奇,姜振学,1996,烃浓度封油气能力评价,石油学报,vol.17,no.1
109.付广,姜振学,陈章明,庞雄奇,1996,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侏罗系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及其研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3, no.1, p25-29.
110.付广,庞雄奇,姜振学,1996,大庆嫩二段泥岩盖层封气性综合定量评价,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0(2):91-96
111.刘晓艳,王子文,庞雄奇,1996,褐煤前阶段煤气发生率数值模拟,石油勘探与开发,23(2):5-7
112.庞雄奇,周永炳,1995,煤岩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油气量物质平衡优化模拟计算,地质地球化学,(3):50-56
113.姜振学,傅广,庞雄奇,周相合,1995,利用地震层速度计算排替压力的方法探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0(2):284-291
114.庞雄奇,付广,方祖康,1994,地震资料用于盖层封闭油气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29, no.2, pp179-188.
115.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4,非线性变化古热流回剥模拟计算方法探讨.大庆石油院学报,vol.18, no.2, pp9-16.
116.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4,油气源岩综合定量评价指数sri及其应用.天然气工业, vol.14, no.6, p6-11.
117.庞雄奇,方祖康,陈章明,1993,地震层砂泥含量的地质意义及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vol.28, no.1, pp84-90.
118.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陈发景,1993,源岩层排烃模拟研究及其地质模式探讨(张厚福编:油气运移研究文集).石油大学出版社,pp209-219.
119.周永炳,庞雄奇,李茂林,方祖康:1993,优化方法在煤显微组分产油量研究中的应用.天然气工业,vol.13, no.3, pp10-16.
120.庞雄奇,付广,张唯聪,1993,油气盖层封闭性综合定量评价模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vol.20,增刊, pp43-49.
121.庞雄奇,苑学军,陈章明,方祖康,1993,可靠性研究在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学报,vol.14, no.3, pp45-52。
122.方祖康,陈章明,庞雄奇等,1993年增刊,地史过程中地层砂泥含量的变化及其恢复计算,《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23.周永炳,庞雄奇等,1993,全煤及其显微组分产油气量优化模拟计算方法探讨,《天然气工业》,no.2
124.庞雄奇等,1993,生油气岩排油气史研究及其地质模式探讨,《全国第二届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选编》,石油大学出版社。
125.庞雄奇, 1992,地震资料用于地层古厚度恢复与剥蚀量计算的方法探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no.4。
126.庞雄奇,陈章明,1992,生油气岩排气(油)地质模式探讨,《天然气地质研究.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成果汇编》,石油工业出版社.pp198-208.
127.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陈发景,1992,海拉尔盆地生油气岩排油气量计算及其定量评价,《石油学报》,vol.13, no.4, pp10-19
128.庞雄奇,陈章明,陈发景,1992,干酪根演化过程中有机质转化产油气量物质平衡优化模拟计算,《石油勘探与开发》,vol.19, no.1, pp23-30.
129.付广,庞雄奇,1992,岩石实测排替压力用于评价盖层封闭能力的局限性及其在实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天然气地球科学》,no.5, pp17-25.
130.付广,庞雄奇,姜振学,1992,影响岩石排替压力的因素及有关的校正方法,辽河石油勘探与开发, vol.2, no.4, pp10-14.
131.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王俊玲,1991,用地震资料预测煤层的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no.15, pp86-92.
132.庞雄奇,陈章明,王江,1990,地震层速度精度分析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vol.25, no.4, pp459-468.
133.陈章明,庞雄奇,1990,乌尔逊凹陷j3大磨拐河组的有机相研究,《大庆石油学院学报》,vol.14, no.4, pp1-8.
134.庞雄奇,方祖康,陈章明,1988,地史过程中的岩石有机质含量变化及其计算,《石油学报》,vol.9, no.1, pp17-24.
135.方祖康,庞雄奇,高春文,1988,煤型气、油型气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天然气工业》,vol.8, no.1, pp13-17.
136.庞雄奇,白新华,1987,to资料空间归位校正方法探讨,《大庆石油勘探与开发》,vol.6, no.4, pp63-70.
137.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1987,影响煤化产物特征的因素及煤化产物阶段划分,《天然气工业》,vol.7, no.1, pp33-41.
138.卢双舫,庞雄奇,李泰明,陈章明,1986,干酪根类型数值化的探讨,《天然气工业》,no.3,
139.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1985,煤气发生率的数学模拟计算,《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no.1,.
140.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1985,煤化模拟实验中产物量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no.4, pp40-53.
141.方祖康,陈章明,庞雄奇,李敬波,1984,大雁褐煤在煤化模拟实验中的产物特征,《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no.3, pp1-9.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0 版块管理 2007-06-20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8楼 发表于: 2007-06-2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高德利


男,汉族,1958年4月生于山东禹城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油气井工程。
  

1982年元月大学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4年获西南石油学院石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1990年获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10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并被晋升为固体力学副教授;
1993年被评聘为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系主任、教授。

曾赴美国留学1年、赴英国高访3个月、赴俄罗斯进行学术交流1个月等。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IRT0411创新团队带头人、油气井工程研究所所长等,兼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井下力学/信息与控制工程”为主攻方向,已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20余项,是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定向井、丛式井技术研究”(“七五”)和“石油水平井成套钻井技术研究”(“八五”)的专题负责人;自“九五”以来,主持完成了石油企业多项部级重点科技项目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开展了海洋钻井与完井以及西部油气钻探等研究,现正在主持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条件下钻井技术基础研究”(批准号:50234030)等多项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这些项目研究,在复杂油气井管柱力学与工程、井眼轨迹控制理论和技术以及实钻地层特性评估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独立和合作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井眼轨迹控制》等学术专著4本,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能源科技》等学术论文集5部。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1991,1997:项目骨干)、二等奖1项(2005: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1990:主要完成人)、一等奖3项(2003年2次:第二完成人;1999年1次:第一完成人)、二等奖4项(2005,2004:第二完成人;2000:第一完成人;1999:第四完成人)。是首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及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的获得者,也是“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1994)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的获得者。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5年被评选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已发表论文】:
[1]丁士东 张克坚 高德利 周体秋.新型井口脉冲振动固井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石油机械,2006,34(11):51~
[2]李茂生 闫相祯 高德利.钻柱与井壁碰撞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石油机械,2006,34(8):15~
[3]宋执武 高德利.不倒翁式偏心防斜钻具的设计[J].石油机械,2006,34(8):19~
[4]宋执武 高德利 李瑞营.大位移井轨道设计方法综述及曲线优选[J].石油钻探技术,2006,34(5):24~
[5]张辉 高德利.用主成分投影法评价和优选钻头[J].石油钻探技术,2006,34(1):39~
[6]付胜利 高德利 易先中 张传友 李志刚.实体可膨胀管变形力与膨胀工具模角关系研究[J].石油机械,2006,34(1):25~
[7]潘起峰 高德利.地层力计算新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30(3):50~
[8]顾军 高德利 杨昌龙.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测地下油气资源的解释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30(1):56~
[9]张辉 高德利.油气钻井核心技术的筛选方法[J].钻采工艺,2006,29(1):1~
[10]秦永和 付胜利 高德利.实体膨胀管膨胀后轴向位移有限元数值模拟[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5):1~
[11]覃成锦 高德利 唐海雄 魏宏安.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套管磨损预测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3):1~
[12]闫相祯 李茂生 杨秀娟 高德利.钻柱与井壁碰撞的拉格朗日算法动力学仿真[J].机械强度,2006,28(3):341~
[13]高德利 张辉 潘起峰 唐海雄 魏宏安.流花油田地层岩石力学参数评价及钻头选型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2):1~
[14]张辉 高德利 唐海雄 魏宏安.流花油田超大位移井泥浆泵设备能力分析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2):4~
[15]蔚宝华 邓金根 高德利.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井壁稳定性分析[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1):1~
[16]汪志明 郭晓乐 张松杰 高德利.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井眼净化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1):4~
[17]高德利 覃成锦 代伟锋 唐海雄 魏宏安.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及导向钻井分析[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1):9~
[18]覃成锦 高德利 唐海雄 魏宏安.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井身结构设计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6,28(1):13~
[19]张辉 高德利.钻头下部未钻开地层的可钻性预测新方法[J].石油学报,2006,27(1):97~
[20]郑传奎 覃成锦 高德利.力边界法向量在套管应力数值分析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6,26(9):87~
[21]王德桂 高德利 高宝奎 傅志斌 周劲辉.钻柱近钻头力学特性测量系统功能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3):62~
[22]郑传奎 覃成锦 高德利.含磨损缺陷套管抗内压强度数值计算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6,26(1):76~
[23]潘起峰 高德利.用声波法评价地层可钻性各向异性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162~
[24]付胜利 高德利.可膨胀管膨胀过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1):54~
[25]宋执武 高德利 周英操.地面遥控可调弯接头的设计[J].石油机械,2005,33(7):26~
[26]鲜保安 高德利 王一兵 王宪花 李安启.多分支水平井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机理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6):34~
[27]高德利.易斜地层防斜打快钻井理论与技术探讨[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5):16~
[28]丁士东 高德利 胡继良 杨红岐.利用矿渣MTC技术解决复杂地层固井难题[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2):5~
[29]宋执武 高德利 周英操.三维井身底部钻具组合受力分析计算方法[J].石油钻探技术,2005,33(2):8~
[30]周劲辉 高德利.河南油田钻进参数的优化研究[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5,32(B09):270~
[31]张辉 高德利.钻头选型通用方法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6):45~
[32]郑传奎 覃成锦 高德利.子结构法在套管强度数值计算中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5):16~
[33]张辉 高德利.钻头选型方法综述[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4):1~
[34]张辉 高德利.主成份投影法在油气钻井技术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3):23~
[35]张辉 高德利.钻井岩性实时识别方法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1):13~
[36]覃成锦 高德利.套管强度计算的理论问题[J].石油学报,2005,26(5):123~
[37]付胜利 高德利.FG型防斜工具的设计研究[J].石油学报,2005,26(3):98~
[38]潘起峰 高德利 孙书贞 孔祥成.PDC钻头选型新方法[J].石油学报,2005,26(3):123~
[39]周英操 高德利 刘永贵.欠平衡钻井环空多相流井底压力计算模型[J].石油学报,2005,26(2):96~
[40]付胜利 高德利 李志钢.用工程法求解可膨胀管塑性变形力[J].天然气工业,2005,25(11):69~
[41]易先中 高德利 明燕 余万军.激光破岩的物理模型与传热学特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25(8):62~
[42]周英操 高德利 鹿志文 翟洪军.欠平衡钻井参数实时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5,25(7):47~
[43]张辉 高德利.考虑安全性的油气钻井核心技术筛选[J].天然气工业,2005,25(4):77~
[44]王兆会 高宝奎 高德利.注汽井套管热应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5,25(3):93~
[45]鲜保安 高德利 李安启 赵庆波 曹雯.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机理与应用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5,25(1):114~
[46]张辉 高德利.野猫井岩石可钻性钻前预测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A01):4755~
[47]顾军 高德利 石凤歧 陈道元 李泽林.论固井二界面封固系统及其重要性[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22(2):7~
[48]易先中 祁海鹰 余万军 高德利.高能激光破岩的传热学特性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3(1):11~
[49]严泽生 覃成锦 高德利 张传友 王惠宾 宗卫兵.含几何缺陷套管抗非均匀外挤力的强度计算[J].钢铁,2004,39(11):33~
[50]严泽生 高德利 张传友 王惠宾 宗卫兵.一种新型高抗挤套管的研制[J].钢铁,2004,39(7):35~
[51]王世圣 时钟民 侯金林 刘立名 高德利.JZ20-2MUQ海洋平台的动态特性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2004,33(B08):1~
[52]易先中 高德利 何俊松 华北庄.螺杆马达定转子共轭线形的优化设计模型研究[J].石油矿场机械,2004,33(2):1~
[53]高德利 王兆会 高宝奎.热采井套管的材料温度效应及应力分析研究[J].石油机械,2004,32(U12):47~
[54]王兆会 高德利 周克刚.克拉玛依稠油热采井DM型系列地锚预应力固井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04,32(4):47~
[55]易先中 高德利 易志龙 喻九阳.钻柱力学特性分析的剪变形理论[J].石油机械,2004,32(3):1~
[56]顾军 高德利 杨仕会.吐哈盆地煤层力学特征分析与钻探对策[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4,31(5):51~
[57]闫相祯 高德利.钻井液对钻柱横向振动固有频率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68~
[58]易先中 高德利 明燕 余万军.螺杆转子5轴旋风式铣削的刀轨规划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66~
[59]高德利 张辉.油气钻井科技发展重点内容评估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5):1~
[60]周英操 高德利 翟洪军 王广新.欠平衡钻井技术在大庆油田探井中的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4):1~
 
[61]严泽生 覃成锦 高德利.非均匀载荷对TP130TT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4):34~
[62]高德利 张武辇 李文勇.南海西江大位移井钻完井工艺分析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3):1~
[63]高德利 狄勤丰 张武辇.南海西江大位移井定向控制技术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2):1~
[64]张辉 高德利.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其在钻井技术评价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2):107~
[65]高德利 潘起峰 张武辇.南海西江大位移井钻头选型技术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4,26(1):1~
[66]顾军 高德利 杨昌龙 杨仕会.用CYT法预测地层破裂压力[J].天然气工业,2004,24(12):62~
[67]张辉 高德利.熵权理想点法在油气钻井技术评价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4,24(8):59~
[68]付胜利 高德利.底部钻具组合两维分析的新算法[J].天然气工业,2004,24(8):62~
[69]狄勤丰 高德利.大位移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方案的优化[J].天然气工业,2004,24(6):74~
[70]顾军 尹会存 高德利 王学良 周芝琴.高炉水淬矿渣固井液配方与性能研究[J].油田化学,2004,21(4):304~
[71]顾军 尹会存 高德利 王学良 周芝琴.泡沫水泥稳定性研究[J].油田化学,2004,21(4):307~
[72]王世圣 刘立名 高德利 时钟民 侯金林.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动力优化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2004,16(4):276~
[73]鲜保安 高德利 陈彩红 王宪花.煤层气高效开发技术[J].特种油气藏,2004,11(4):63~
[74]高德利.钻井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 现状分析与建议[J].石油科技论坛,2004,(2):29~
[75]高德利 覃成锦.含盐膏层井复合套管柱优化设计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03,31(5):4~
[76]张辉 高德利.油气钻井核心技术的定量综合评估方法[J].石油钻探技术,2003,31(5):28~
[77]潘起峰 高德利 李光胜 张宇.利用地层综合系数法评价及优选钻头[J].石油钻探技术,2003,31(5):36~
[78]王兆会 高德利.热采井套管损坏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石油钻探技术,2003,31(5):46~
[79]高宝奎 高德利.钻柱使用寿命的不确定性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2003,31(5):63~
[80]高德利.油气钻井技术展望[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1):29~
[81]邓金根 蔚宝华 邹灵战 高德利 张武辇.南海西江大位移井井壁稳定性评估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6):1~
[82]张辉 高德利.用理想点法筛选油气钻井核心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6):38~
[83]高德利 覃成锦 李文勇.南海西江大位移井摩阻和扭矩数值分析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5):7~
[84]高德利 覃成锦 李文勇.南海西江大位移井井身结构与套管柱设计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3,25(4):1~
[85]薛亚东 高德利.深部地层压力智能辨识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2):208~
[86]王世圣 刘立名 时钟民 高德利.EBAl09过热蒸汽锅炉炉管的安全性评估[J].压力容器,2003,20(4):37~
[87]李天太 高德利.页岩在水溶液中膨胀规律的实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2,30(3):1~
[88]高宝奎 高德利.高温高压井测试油管轴向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6):39~
[89]吴村章 高德利.孕镶金刚石取心钻头各向异性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5):40~
[90]宋执武 高德利.底部钻具组合二维分析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3):34~
[91]高宝奎 高德利.高温高压井测试管柱变形增量计算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2,22(6):52~
[92]高宝奎 高德利.高温高压井测试对套管安全的特殊影响[J].天然气工业,2002,22(4):40~
[93]刘凤梧 高德利 等.受径向约束细长水平管柱的正弦屈曲[J].工程力学,2002,19(6):44~
[94]高德利 李天太.井壁稳定性技术研究及其在呼图壁地区的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3):23~
[95]高宝奎 高德利.取心钻头涡动的室内实验研究[J].石油机械,2001,29(10):4~
[96]宋执武 高德利.再论“钻头边的边界条件”[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6):38~
[97]宋执武 高德利.确定底部钻具组合上切点位置的新观点[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5):9~
[98]宋执武 高德利.底部钻具组合力学行为的钻头边界效应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2):36~
[99]薛亚东 高德利.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钻地层可钻性预测[J].石油钻采工艺,2001,23(1):26~
[100]薛亚东 高德利.深部实钻地层可钻性评测新方法[J].地下空间,2001,21(5):461~
 
[101]覃成锦 高德利 等.含磨损缺陷套管抗挤强度的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2001,18(2):9~
[102]高德利 刘凤梧 等.油气井管柱的屈曲行为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2001,11(9):976~
[103]恭亚东 高德利.声发射地应力测量中凯塞点的确定[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5):1~
[104]高德利 刘凤梧.弯曲井眼中管柱屈曲行为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0,22(4):1~
[105]覃成锦 高德利.垂直井中管杆柱的扶正器安放问题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0,22(3):8~
[106]高德利 覃成锦 等.套管荷载分析与强度设计软件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1999,21(6):13~
[107]高德利.浅谈油气钻井学术问题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钻采工艺,1999,21(3):10~
[108]董本京 高德利.井眼轨迹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探讨[J].天然气工业,1999,19(4):59~
[109]王同良 高德利.连续管钻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世界石油工业,1999,6(9):27~
[110]王同良 高德利.连续管钻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世界石油工业,1999,6(8):25~
[111]刘凤梧 高德利 等.受横向约束的细长无重管柱在压扭组合作用下的后屈曲分析[J].工程力学,1998,15(4):18~
[112]高德利 孙兴文.面向21世纪的能源技术[J].石油知识,1998,(1):28~
[113]高宝奎 高德利.水平井段钻杆接头的力学效应[J].石油机械,1997,25(10):13~
[114]高宝奎 高德利.水平井段管柱螺旋屈曲的数值计算[J].钻采工艺,1997,20(5):10~
[115]高德利 王家祥.谈谈定向井井壁稳定问题[J].石油钻采工艺,1997,19(1):1~
[116]高德利 聂翠平 等.钻头各向异性钻井特性的理论分析和试验[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5(6):28~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45 版块管理 2007-06-21
离线忆唐
发帖
100
财富
11115
威望
3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9楼 发表于: 2007-06-2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何登发

职称职位: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盆地分析室主任

个人获奖情况: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6完成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6完成人)
三等奖2项(第4、第6完成人)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完成了《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区带与勘探方向》研究课题,为该地区石炭系油气藏勘探的连续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前期准备
完成《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石油地质特征、油气资源评价与油气勘探方向》研究项目,为20多年未获勘探突破的塔西南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已发表论文】:
[1]管树巍 张朝军 何登发 石昕 JOHN Suppe 汪新 吴晓智.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解析与建模——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一排背斜带为例[J].地质学报,2006,80(8):1131~
[2]贾承造 何登发 石昕 杨庚 张朝军.中国油气晚期成藏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6,36(5):412~
[3]何登发 管树巍 张年富 吴晓智 张越迁.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冲断带构造及找油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3):267~
[4]周路 王绪龙 雷德文 张年富 何登发 张越迁 张国清 吴勇.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石炭系上部岩性预测[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1):69~
[5]张朝军 何登发 吴晓智 石昕 罗建宁 王宝瑜 杨庚 管树巍 赵霞.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1):47~
[6]何登发 周新源 张朝军 杨文静 石昕.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地质结构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1):31~
[7]张立强 罗晓容 刘楼军 何登发 向宝力.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界粘土矿物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质科学,2005,40(3):363~
[8]何登发 翟光明 况军 张义杰 石昕.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J].地质科学,2005,40(2):248~
[9]何登发 杨庚 管树巍 石昕 张朝军 王桂宏 王晓波.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原理与基本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3):7~
[10]何登发 贾承造.冲断构造与油气聚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55~
[11]何登发 贾承造 周新源 石昕 王招明 皮学军 张朝军.多旋回叠合盆地构造控油原理[J].石油学报,2005,26(3):1~
[12]胡玲 何登发 胡道功.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断裂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ESR测年证据[J].地球学报,2005,26(2):121~
[13]何登发 贾承造 李德生 张朝军 孟庆任 石昕.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1):64~
[14]金维浚 张旗 何登发 贾秀勤.西秦岭埃达克岩的SHRIMP定年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5,21(3):959~
[15]石昕 张立平 何登发 杜社宽 王绪龙 张朝军 管树巍 杨庚.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成藏模式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60~
[16]蔚远江 胡素云 雷振宇 何登发 张立平 许世军.准噶尔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三叠纪-侏罗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J].地学前缘,2005,12(4):423~
[17]何登发 John SUPPE 贾承造.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J].地学前缘,2005,12(4):353~
[18]周路 王绪龙 何登发 陈志稳 张亚斌 杨志力 郑金云.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深层压力预测[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1):46~
[19]况军 何登发 张年富 石昕.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油气成藏模式[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1):40~
[20]何登发 况军 吴晓智 周路 唐勇 李伯华.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构造演化动力学[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1):22~
[21]周路 王绪龙 何登发 陈志稳 张亚斌 杨志力 郑金云.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深层压力预测[J].中国石油勘探,2005,10(1):46~
[22]蔚远江 何登发 雷振宇 尹成 张立平 胡素云 董大忠.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二叠纪逆冲断裂活动的沉积响应[J].地质学报,2004,78(5):612~
[23]管树巍 汪新 杨树锋 何登发 赵卫东.位移转换的两种概念模型与实例[J].中国科学:D辑,2004,34(9):807~
[24]何登发 贾承造 童晓光 李德生.含油气区构造学研究进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1~
[25]何登发 贾承造 童晓光 王桂宏.叠合盆地概念辨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1):1~
[26]何登发 陈新发 张义杰 况军 石昕 张立平.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J].石油学报,2004,25(3):1~
[27]贾承造 何登发 陆洁民.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21~
[28]何登发 张义杰 王绪龙 贾进斗 石昕.准噶尔盆地大油气田的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2):117~
[29]何登发 马永生 杨明虎.油气保存单元的概念与评价原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1~
[30]张立强 罗晓容 何登发 刘楼军 贾进斗.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层序界面的识别[J].沉积学报,2004,22(4):636~
[31]胡玲 胡道功 何登发 温长顺.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和吐谷鲁断裂带断层泥分形特征与断裂活动关系[J].地学前缘,2004,11(4):519~
[32]何登发 尹成 杜社宽 石昕 马辉树.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J].地学前缘,2004,11(3):91~
[33]赵文智 何登发 等.含油气系统术语、研究流程与核心内容之我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1~
[34]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策[J].石油学报,2002,23(6):1~
[35]王平在 何登发 等.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J].石油学报,2002,23(3):11~
[36]李德生 何登发.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石油地质[J].海相油气地质,2002,7(1):1~
[37]赵文智 何登发 等.复合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流向研究的意义[J].石油学报,2001,22(4):7~
[38]赵文智 何登发 等.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J].石油学报,2001,22(1):6~
[39]何登发 赵文智.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00,7(3):23~
[40]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2000,5(3):1~
[41]罗金海 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论评,1999,45(4):382~
[42]赵文智 何登发.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J].地质论评,1999,45(3):232~
[43]罗金海 何登发.西昆仑北缘冲断带和田段的构造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3):237~
[44]何登发 孟庆任.塔里木盆地大油田的勘探方向:以麦盖提斜坡构造为例[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9,4(2):57~
[45]何登发 李洪辉.塔西南拗陷油气勘探历程与对策[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8,3(1):37~
[46]何登发 陈红英.柯克亚凝析油气田的成藏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4):28~
[47]何登发 谢晓安.中国克拉通盆地中央古隆起与油气勘探[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7,2(2):11~
[48]何登发 李德生.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J].石油学报,1996,17(4):8~
[49]何登发.反转裂谷盆地的油气聚集[J].国外油气勘探,1996,8(6):682~
[50]赵文智 何登发.含油气系统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6,1(2):12~
[51]何登发.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地质理论与实践[J].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1996,1(1):18~
1条评分
eclipse126 财富 +30 版块管理 2007-06-21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