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81阅读
  • 1回复

[其他]克拉玛依:戈壁油城(寻找石油回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ozhangjinqi
 
发帖
743
财富
385
威望
7
交易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9-07-2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从乌鲁木齐出发,只需4个小时,就能抵达位于新疆西北角的石油城克拉玛依。
  
  车子驶过一块 “国家卫生城市克拉玛依欢迎您”的大幅广告牌,就能见到克拉玛依市的标志性建筑斜拉式友谊大桥,横跨在完全由人工挖出来的克拉玛依河上。过了桥便是一条宽阔的迎宾大道,周围绿草茵茵。50年前的《克拉玛依之歌》里所唱到的“没有草,没有水,没有人迹,你是饥饿的土地”,仿佛说的是与克拉玛依不相干的地方。
  
  66岁的老石油工人卡依霞?库赛根是哈萨克族,1958年就进入油田工作,是“全国劳模”。退休以后,他观望今日克拉玛依市时,有些恍惚横亘了亿万年的茫茫戈壁怎会有如此规模的城市?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得名于市区附近的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喷油,当时取名为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
  
  克拉玛依市是唯一一座就以 “石油”二字命名的城市。
  
  一、60年前,新政权刚刚诞生,百废待兴。石油生产的紧缺,让执政者们忧心忡忡。
  
  毛泽东对周恩来、陈云感慨道:“要搞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石油都转不动。”朱德也不无焦虑地说:“如果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还不如一根打狗棍。”当时全国的石油年产量仅12万吨。
  
  1949年12月,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彭德怀在批阅报上来的文件档案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份1943年苏联政府和民国政府 “关于在新疆合作设立有色金属和石油两个股份公司的议定草案”,不禁眼前一亮。
  
  随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1950年9月30日,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正式成立。毛泽东当时提出的任务是以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大力培养石油工业干部为主。
  
  1951年5月,尚与新中国处在蜜月期的苏联政府在中苏石油公司建立之后,派出了600多名石油勘探、开采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独山子。据《新疆图志》记载,“独山子有石油泉二:一在南麓,一在西麓,其色深紫,浮于水面,夏盛冬涸”。1909年,新疆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源、抵制洋油倾销,出银30万两从俄国“购置挖油机一座,运置独山子开掘油井,井深七八丈,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个油井成为能源大区新疆的第一口油井。
  
  在苏联专家的带领下,人们在这座油井的原址上重新钻井,恢复了独山子油田的钻井、采油。1952年,还建成了独山子炼油厂最早的一套常压蒸馏装置。1953年,独山子原油年产量和加工量达到7万吨。
  
  为了响应毛泽东 “应将勘探中心放在北疆”的号召,从1952年开始,中苏石油勘探专家就开始对距离独山子150公里的黑油山进行勘探,研究当地地质构成,以图发现可能存在的储油。
  
  1955年,中苏石油公司全部移交中国政府。这一持续了5年之久的合作不仅拉开了克拉玛依市建设的序幕,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
  
  此前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希望通过中苏合作为中国培养石油干部和人才的目的也达到了。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一下子就从克拉玛依油田抽调了 2000多名石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也同样有大批专业人才从克拉玛依输出。克拉玛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石油工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二、叙述克拉玛依的历史须从独山子区说起。到1949年新疆解放时,独山子已拥有石油职工150名,有两口井出油,日产2至3吨。
  
  但当时中苏专家对独山子的勘探结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专家们将目光投向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坳陷地带,他们希望在那里能再找到一个独山子油田。1951年至1954年,他们先后在霍尔果斯、安集海、呼图壁、托斯台等地打了71口井,但没有一口获得工业性油流。
  
  各路勘探专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距离独山子百公里之外的黑油山,吸引他们的原因是“黑油山有油”。《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塔城油矿在东南境青石峡之黑油山,昔发现泉甚多,现存九泉,以山顶一泉为最大,油旺时每日可取二百数十斤。”之前的俄国和苏联的一些地质专家也曾多次来这里勘探,对黑油山20多个裸露出地表的沥青丘犹为惊叹。
  
  1951年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派出了由中苏两国专家组成的地质队,到黑油山进行了200平方公里的地形测量和地质详查,在黑油山一带发现了16个小构造、20余处沥青丘和含油砂岩,地质队建议在该区钻探4口井。
  
  
  1952年3月至1953年4月,黑油山钻井的结果令人失望:一口井发生水喷,其他3口井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工业油流。
  
  准噶尔盆地到底有没有石油?多数苏联专家认为,黑油山所谓自溢油泉,不过是一点残余油气而已,不可能是大油田,他们反对在黑油山勘探。中方专家和少数苏联专家则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黑油山山前油很少,像一个茶杯,而地台和西北缘油很多,大得像个油海。由于彼此互不相让,“油海”、“油杯”之争愈演愈烈。
  
  就在双方的争论使得在当地的石油勘探陷入僵持之中时,1954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宣布自1955年1月1日起,包括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内的各中苏合营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中国。1954年12月31日,完全由中方自己经营管理的新疆石油公司成立。
  
  新成立的石油公司高层决定根据苏联专家吾瓦洛夫等人的建议,在1954年年底,拟定《黑油山地区深探钻总体设计》,计划在黑油山地区打4口探井,构成一个剖面,以勘探白垩系、侏罗系含油气情况,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地质构造。
  
  1955年3月,中方地质人员测定黑油山1号井井位,并做出地质技术设计。苏方专家做出钻井设计。1955年7月6日,位于黑油山5.5公里处的1号井开钻,由著名的1219青年钻井队担当。115天后的10月29日,该油井喷出工业油气流。顿时,井场沸腾了,这些从一开始就抱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青年钻工们激动得捧起原油往自己脸上抹。
  
  1955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发现黑油山新油田!后经过进一步勘探初步确定储油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有可能在1亿吨以上。这标志着克拉玛依已具备开发建设大油田的资源条件。
  
  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终于在西部戈壁上横空出世。
  
  据克拉玛依市市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克拉玛依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到20.5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136亿立方米。目前,已先后建成克拉玛依、百口泉、火烧山、彩南、石西、陆梁等25个油田。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量达到101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也是位列大庆、胜利和辽河油田之后的中国第四大油田基地。
  
  三、得知黑油山挖出石油的消息,毛泽东连夜打电话向石油部询问黑油山的具体情况,并作出指示“要号召全国支援黑油山油田建设”。
  
  当时的黑油山,除了几百名中苏石油勘探专家和钻井工人之外,依旧是一片茫茫戈壁荒滩,人迹罕至,自然环境也是“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由于风沙太大,连在地面上拉帐篷都不行,最后只好挖“地窝子”。
  
  这批先到者中,就有后来是克拉玛依油田总工程师、中共克拉玛依市市委书记张毅。1951年年中,也就是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将要组建完成的时候,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25岁的石油专业毕业生张毅也面临毕业分配,北洋大学是当时中国培养采矿人才最好的学校。张毅这批毕业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石油专业的大学生。
  
  张毅原本是学采矿专业的。他清楚的记得,解放后,当时有很多干部专门来到学校动员他们改学石油专业。一年后,中央政府还将原平津地区的学生专门拉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薄一波、蔡畅等中央领导多次来培训班讲课,动员学生到边疆去工作。当时的全国妇联主席蔡畅还专门对张毅这些青年学生强调,“保证到边疆一样可以搞到对象”。
  
  这些青年学生对边疆充满了好奇,但又担心去那个“没有草没有水,鸟儿也不飞”的地方到底有没有一个好前途。
  
  最终,北京这一个月的专门培训彻底打消了学子们的顾虑。年轻人满腔豪情地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张毅填写的工作志愿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志愿是新疆;第二志愿是甘肃玉门油田;第三是服从组织分配。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张毅所在的北洋大学有7名同学被分到了新疆独山子的中苏石油公司,包括张毅本人。
  
  按照苏联的建制模式,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身份是实习工程师,实际上就是当钻井工人。1952年,张毅就随同当时的苏联专家来到现在克拉玛依市黑油山沥青丘附近钻井勘探,并见证了一号井的出油。
  
  据张毅回忆,第一支钻井队来到这里的时候,克拉玛依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准噶尔戈壁,钻井队员就在一号井旁边搭起了一排帐篷,成为克拉玛依市的第一缕人烟。
  
  直到1956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发出支援号召,一批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知识青年怀着对石油事业的满腔热情来到这里会师会战,随着一座座钻塔拔地而起,一股股油流喷涌而出,这一方沉睡了亿万年的土地显得生机勃发。
  
  1957年前后,这里仅石油工人就达到了2万人,加上家属,油田的人口开始急剧增加,矿区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妥善解决好职工和家属的衣、食、住、行问题,将克拉玛依建设成为一座城市的构想,提上了议事日程,城市的名字就叫克拉玛依,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
  
  1957年1月24日,新疆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成立克拉玛依市,并报请国务院批准进行建市的筹备工作。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
  
  1957年8月,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周恩来说:“要建立起新疆以克拉玛依油田为中心的、包括乌鲁木齐地区的将来的石油后方,使克拉玛依成为一个工业中心”。
  
  至此,一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在中国大西北的戈壁上正式诞生,当时的绝大部分市民就是三四万石油工人及其家属。城市也没有任何规划,没有学校、没有医院也没有所谓的生活小区,严重缺水。加上当时普遍坚持的“先生产、后生活”的要求,没有人能想象未来的城市该是什么样的。
  
  1958年9月,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朱德来到了刚刚建市的克拉玛依。考察期间,他提出克拉玛依是建立在一个崭新的基础上的,人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各民族都有,这里人才集中,文化技术水平高……“这个地方是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
  
  四、66岁的老石油工人卡依霞?库赛根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克拉玛依虽然建市了,但石油工人依然在戈壁荒滩上住地窝、睡帐篷。吃水只能到几十公里外用马驮,一盆水洗了脸又洗脚。甚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座城市还没有规划整齐的小区,也缺乏便利的生活设施。克拉玛依市第一栋楼房建于1979年,而第一个规划出来的小区一直到1998年才建起来,这也是全疆最好的居民小区。
  
  50多年间,克拉玛依因为石油,茫茫戈壁变成了一座石油城市,城市人口也由建市前的三四万人增长到今天的40万人。这座城市几乎随处都可以发现“油” 的痕迹。路是“石油大道”或“石化大道”,学校、医院、宾馆都跟油田有关系。这已经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不仅仅有油,还有肯德基、酒吧。
  
  水的问题曾经深深地困扰和阻碍着油城的发展。1994年,油城克拉玛依水资源问题非常突出,油田生产和生活用水量需要6000多万立方米,而当时的供水量仅有3500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实行每月人均两立方米的定量供应。1999年底,克拉玛依市区的绿地率仅为11.32%,只有自治区园林城市绿化标准的三分之一。
  
  “天干了/地裂了/克拉玛依,你的眼里哭不出泪水/长风掠过,烈日晒过/克拉玛依,我不敢看你沧桑的容颜。”本地的一位诗歌作者曾经这么描述克拉玛依。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克拉玛依引水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花费35个亿,争取了40多年的引水工程终于在2000年8月20日全线通水。
  
  中共克拉玛依市市委书记唐健承认,克拉玛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座单纯的矿区型城市,因为引水工程的全线贯通,克拉玛依正成功地转型为一座功能比较齐全、生活环境优良的综合型现代化城市。因此2000年也成了克拉玛依市发展的分水岭。
  
  诗人艾青曾经写到:“可爱的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如今,这已逐渐变成现实。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dongxinluck
发帖
1436
财富
847
威望
83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9-07-2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了解一下!
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