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42阅读
  • 0回复

[其他]我国原油勘探业发展趋势分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379875110@qq
 
发帖
78
财富
233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1-02-14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 本帖被 烟灰乱弹 从 地质物探 移动到本区(2011-02-14) —
我国原油勘探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0-10-08 13:29 (分类:默认分类)
一、加大勘探开采力度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查建资源接替基地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国内资源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护生存环境、支持城乡建设,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做好新形势下的地质工作,要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完善体制、依靠科技的原则,努力做到“四个统筹”,即统筹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以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勘查为突破口,尽快形成一批新的资源接替基地。要加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全面增强地质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区别运行、相互促进的勘查体系,中央与地方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勘查与开发紧密衔接、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地质科技新的突破。要大力发展地质教育,用好现有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培养杰出人才,加快地质人才队伍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统筹管理地质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地质工作,与广大地质工作者上下一心,团结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6年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0.43亿吨,仅占世界总量的l.4%,储采比为14:1,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一。受国内资源条件、技术条件限制,剩余可采储量只占已探明储量不到 40%。随着开采技术进步及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在增加石油地质储量和开采储量的同时,提高国内油田石油产出率,是保障石油安全的基础。

  中国石油资源海上占24%,陆上占76%。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南海和东海。而在陆上石油资源分布中,东部地区约占51%,西部地区约占49%。陆上中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高原、黄土源、山地、沙漠、沼泽和滩海等较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在已探明石油储量中,已动用的石油储量高达75%左右,未动用的石油储量约一半属难动用、低渗透资源、原油稠度大、含硫量高、油质差、难开采。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中,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重油、稠油或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左右,因此中国在增加探明石油资源的同时,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综合采收率是当务之急。如我国通过努力,将原油采收率由平均35%提高到50%,中国原油产量保持稳产增产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于地质条件不同,各油田原油开采率差别很大,有的达80%,有的仅10%。一般情况下采用新技术及注水法等,可使原油开采率达35%。如印尼杜里油田原油开采率40年内提高6倍。通过不断研发,未来10~15年内,世界油田平均开采率将提高到50%。

  大庆油田已在提高原油开采率上领先一步。2006年油田生产原油4340.5133万吨,天然气24.5319亿立方米,油气当量4535.9866万吨,继续稳坐中国石油行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头把“交椅”。大庆油田探明储量也持续增长,在已探明石油储量中,剩余储量近38亿吨。过去45年该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8亿吨,占全国陆上原油产量的40%,并连续27年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其目标是“以技术换资源”,并形成大型陆相砂岩油田水驱开采、聚合物驱开采的配套技术系列,将主力油田采收率提高到50%,并有望达60%。如中国通过努力将原油采收率由平均35%提高到50%,中国原油产量保持稳产增产完全可能。

  二、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石油安全

  中国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势在必行,加强与能源国和消费大国的合作,是中国石油大突围的必由之路。

  在国外石油资源利用上,除购买石油外,主要依靠参与资源国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取得合法权益和份额油。参与或独家开发境外油气田,购并海外石油企业等,是中国实施国际石油合作的主要战略。

  中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已有10多年历史,到目前为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参与全世界60多个石油和天然气开发项目,如对外石油战略实施顺利,中国获取可控石油资源量将达2/5以上。

  几年前中国三大油公司启动海外合作和收购行动,如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石油天然气公司60%的股份,成为其中最大一笔交易;其它大型收购交易目标是委内瑞拉、苏丹、伊朗、伊拉克、秘鲁、阿塞拜疆和印尼的油田和气田。2005年7月1日,中石油、中石化相继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原油进口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合资企业议定书。2005年6月下旬,中海油宣布竞标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更将全球石油并购活动推向高潮。尽管该收购可能不成功,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合作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

  除上述途径外,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引入石油资源,也是一种途经。2005年7月8日,由中石化参与投资的福建炼化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是沙特石油公司年提供1200万吨原油。此类资源获取方式,将是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今后开展对外合作的方式之一。

  但未来几十年中国在能源领域与西方的摩擦将日趋激烈,中海油购并优尼科,只是中美双方在石油领域展开商业竞争的锋芒初试。为化解西方敌意,中国可考虑加入“西方石油俱乐部”——国际能源机构,以与西方展开对双方有利的战略合作和外交协调,同时分享石油资讯,共同防止石油危机产生,并减少与西方的摩擦。

  确保石油进口通道安全,也是中国开展国际石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六甲海峡是联结亚、非、欧三大洲的要冲,在国际海运业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每天通过该海峡的各类船只达200多艘,年穿行船只超过8万艘,且以年8%的速度增长。日本、中国进口原油的80%、近一半的其他进出口物资途经该海峡。美国一直想以“反恐”为由向该海峡派驻军队,虽然遭到海峡共同管理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新加坡三国的反对暂未实现,但其企图已暴露无遗。无论马六甲海峡由于海运繁忙自身可能引起安全问题,还是国际强势军事实体甚或恐怖势力控制海峡通道,对中国而言都可能引发海峡困局。为确保进口的中东和非洲等地原油、特别是新增进口石油资源运输安全,现有海上运输通道不宜再大幅增加运量,应加快研究其它海上或陆上通道。

  2005年底中哈原油管线一期工程即阿塔苏——阿里山口石油管道将建成,2006年春季投入运营。从哈萨克斯坦中部到中国西部的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年输油能力为1000万吨。建成后的最初阶段,中、俄、哈三方已基本商定,将主要运送俄罗斯石油达500万吨;按中哈政府协议,在石油资源能够落实的基础上,其二期工程年输油量将达2000万吨以上。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由陆上通过原油管线大规模进口原油的工程,不仅有利于实现原油资源多元化,也有利于实现原油通道多元化,同时对优化配置我国西部原油资源、形成西部石油大通道,产生战略性影响。在中俄能源战略业已形成的合作框架下,中国还应积极争取由泰纳线至中国境内的原油支线早日建成投用,力争2015年中哈、中俄等陆上原油管线年输油能力达4000~5000万吨。

  三、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对有限的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形势严峻。国外各大跨国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几乎所有已探明储量的油气资源。除了中东、拉美、西非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外,近年来中亚和里海地区新开发的油气田又成了各国争夺的新热点。西方大国纷纷加紧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强化石油领域的国际合作,加速油缘地区的石油开发,抢滩新油源地区的石油资源。尽管当前国际油气市场不能全面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我国依然需要积极争取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从全球的观点,所谓“能源安全”实际就是“石油安全”。发达国家一向重视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储备,为了防范石油供应突然中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威胁,美国早己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而我国长期缺乏这方面的战略。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1.1亿吨,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石油安全刻不容缓。因此,利用国际油气市场的价格波动,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抵御突如其来的能源供应短缺。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能源也包括石油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是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处理好国民经济良性增长与石油的合理消费的关系,我国石油资源数量难以支撑粗放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的超常增长,要切实改变我国石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第二是制定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开采规划。化石能源属于一次性能源,保持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开采非常重要。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石油综合采收率,制定开采规划,确定石油资源的远景接替,尤其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避免盲目低效开采。第三是要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实践,要重点突破的技术有: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与铅井新技术、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新技术、难采和劣质资源的开采技术、石油资源节能技术、石油替代相关技术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摘自:《2007-2008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行业研究与发展预测》
一、2006年我国海洋石油进入大规模的勘探开发阶段

  目前,中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1亿至404亿吨石油当量桶,但石油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东海和南海,仅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就有约30~70亿吨,而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据有关报道,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将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一至两个百分点。特别是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等一系列石油沉积盆地的总储量接近200亿吨。

  随着陆地油气资源总量的减少,海洋资源必将成为中国21世纪的主要能源后备库。2005-2010年将是中国海洋石油开发进入大规模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六年内中国海洋石油工程量将相当于此前二十年工程量的总和。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一直落后于陆地。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程度还很低,1035平方公里内才有自己开发的1口井。与此同时,日本、印尼等国却一直在东海东缘、南海西缘和南缘勘探开发油气资源,作为第一轮勘探目标的大中型油气田,多已被发现并投入高速开发。只有南海北部陆坡和南海中的深水盆地无争议或争议相对较小,还未被其他国家实施钻探。而南海中央海盆以南的这些深水海域主体是破碎下沉和大陆壳,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发育,有进一步开发的必要。如果中国不在近年内对这些深水区进行勘探(特别是钻井),就会丧失时机,使中国在保护南海海域主权上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2004年开始,我国海洋石油开发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 一是随着工业化和汽车进入家庭,国内石油产量远远满足不了持续增长的需求,石油进口面临着经济损失和能源安全风险。因此,提高石油产量,满足国内需求是国家重大能源战略举措。 二是海洋石油是我国未来主要可利用的石油资源。我国陆上已经很难有再发现类似大庆、胜利等大型油气田。但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极具有潜力。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预测石油资源量为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0.6万亿立方米。目前原油的发现率仅为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极具勘探开发潜力。 三是随着渤海湾重大油气发现,中海油大大提高油气开发规模。中海油公司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中海油国内外油气总产量为3336万吨,其中国内产量2601万吨,海外权益产量735万吨。但中海油按照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资源规划,到2008 年要实现国内产量4000 万方油当量,并在此基础之上保持较长时间稳产,争取到2010 年国内实现5000-5500 万方油当量,海外实现权益油2000 万方油当量。相当于中海油的产量到2010年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倍以上。 以此推断,2004年到2010年6年间,海洋石油工程量相当于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前20年工程量的总和。

  二、中日东海石油勘探开发之争

  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吨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中国至今仍没有在南海竖起一座井架、打出一口油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洋油气资源调查研究起步较晚,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和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较低,造成中国海上石油资源勘探的后备基地不足。

  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中主力油田大部分已有30多年的开采历史,多数油田原油采出程度高达70%,进一步扩大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争取在海域油气勘探上有新突破,是打开中国石油困局的一把钥匙。

  南海水深一般在500米~2000米,属深水作业区,中国目前迫切需要发展深海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以及越南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不久前签署了为期3年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3家公司将在一个总面积为14.3万平方千米的协议区内研究评估石油资源状况。
这是中国利用南海石油资源的一大突破,其意义不可小视。此番合作将对推动中国深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在加强近海和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强世界性深海油气资源战略靶区的优选评价工作。石油开采应确立先后顺序,如先海上后陆上;先开采中远深海,后开采近海等等。

  三、2006年我国将加强石油、天然气等重点矿种勘查

  我国将加强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其中需要突出加强勘查的有16个重点矿种、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13个大型煤炭基地和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是: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珠江口、四川、东海、莺歌海和琼东南含油气盆地。13个大型煤炭基地是:神东、陕北、晋北、晋东、晋中、鲁西、两淮、冀中、河南、蒙东(东北)、黄陇、云贵和宁东大型煤炭基地。

  加强重点矿种的勘查,加强有望形成新的大型资源基地的主要含油气盆地、大型煤炭基地和重点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对稳定和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2007年油气资源发展展望

  国家发改委公布《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通过努力,使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93亿吨和920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81亿吨,天然气产量为493亿立方米。

  从“十五”发展情况看,原油产量以年均2.12%的速度稳定小幅增长,而天然气产量年均增幅为12.63%。根据《规划》,2010年一次能源生产目标为24.4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5%。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74.7%、11.3%、5.0%、1.0%、7.5%和0.5%。与2005年相比,煤炭、石油比重分别下降1.8和1.3个百分点,天然气、核电、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增加1.8、0.1、0.8和0.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将重点加快建设油气基地。按照“挖潜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拓南方”的原则,通过地质理论创新、新技术应用和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使2010年全国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93亿吨和920亿立方米。

  “十一五”期间,按照“西部油气东输、东北油气南送、海上油气登陆”的格局,加强骨干油气管线建设,增加必要的复线和重点联络线,加快中转枢纽和战略储备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全国油气骨干管网和重点区域网络。按照“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为“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石油替代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资源潜力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太阳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

  摘自:《2007-2008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行业研究与发展预测》
精准.石油.论坛 forum.petro-china.com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