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08阅读
  • 0回复

[求助]辫状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一一“泛连通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mqjun2116
 
发帖
91
财富
395
威望
15
交易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5-10-13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 本帖被 笑韵 从 教程文档 移动到本区(2007-10-21) —
永定河以三家店为界,其上为上游,属山区型河流;其下为中下,属平原型河流。自上而下,发育辫状河-曲流河-分流河道网状河。辫状河段的三家店至芦构桥段属冲积扇区高坡降砾质辫状河,流程1lkm,坡降4‰;芦沟桥至西麻各庄段属冲积平原区低坡降砂质辫状河,流程36km,坡降0.77‰。永定河发育的这两类辫状河的主要沉积特征本相同,其要点有:

1、岩性粗,砂/泥比高,具明显的正相序剖面特征

  以砾石和砂质沉积为特征(冲积扇区辫状河以‘砾包砂”为特征;冲积平原区辫状河则以“砂包泥”为特征),岩性粗,砂/泥比多在90%以上,泥质夹层极少;均形成单层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向上变细的正粒序,底部具明显的冲刷界面和滞留层,顶部发育细粒层。

2、发育特征明显的落淤层

  落淤层是发育在心滩坝上部的成层泥粉沉积,是洪峰波动过程中憩水期的悬浮质落淤加积产物。永定河辫状河段落淤层主要发育在心滩坝上部,其岩性多为细粒的悬移质,多为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富含炭屑,有机质丰富,颜色呈灰黑色或灰色;发育波状层理,见爬升层理及虫孔、扰动构造和变形层理等。河道沉积中没有发现落淤层。

3、层理构造极发育而类型较单调

  永定河现代辫状河段沉积中,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和爬升层理以及冲刷充填构造、变形构造等均有发育。但是,许多剖面上层理类型却很单调,以槽状层理为主,“一槽到顶”的沉积剖面极为常见。

4、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复合储集体

  由于河道的游荡汇聚,导致破坏与建设共存,致使辫状河不同期次、不同级次河道相与不同规模的心滩相垂向叠加、横向接触,形成了复杂而又大面积分布的、叠加切割的大型复合储集体。

辫状河相储集层的非均质特性

  辫状河相储集层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都非常严重。

1、层内非均质性

  主要表现为由于水动力变化引起的多级次底部冲刷和粒度变化引起的岩性物性不同。

  (1)河道砂体和心滩坝砂体均为正粒序。无论是粒度还是渗透率,物性虽有局部大小变化,但总趋势均为向上变细、变小的交互正韵律。

  (2)心滩坝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比河道砂更为严重,在局部垂向上非均质性向上增强。

  (3)落淤层是辫状河相砂体内的主要渗透性屏障,其特点是岩性细、厚度小、横向连续性差,但是有较大范围的展布。单个心滩坝砂体的落淤层层数可见到1~5层,永定河所见落淤层有3种产状形式:连续稳定式、断续展布式、零星透镜式。前二者在流体运动中起垂向遮挡作用,后一类的渗透性与围岩相差甚大,使渗透性发生明显变化。

2、平面非均质性

  (1)沿流程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变化规律是:上游岩性较粗,非均质性相对较弱,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6;中游岩性变细,非均质性变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下游岩性更细,非均质性变弱,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5。这是由于搬运距离增加使碎屑物发生机械分异,从而使分选性变好的结果。

  (2)河道微相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弱,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482,级差为17;心滩坝微相砂体的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82,级差为22。这是因为辫状河砂体是由众多辫状河河道砂体与心滩坝砂体组成的复合砂体,因此其平面非均质性非常严重,加之辫状河的河道级次不同,更加强了非均质性。

  (3)据心滩坝的渗透率样品分析,心滩坝中心部位渗透率较高,向两侧逐渐降低,高渗透带沿心滩坝中心部位延伸,并且随心滩坝延伸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平均粒径和孔隙度等其它物性参数在平面仁也有极为相似的变化规律。

3、高渗透大孔道网络

  由于辫状河水动力强度大且变化幅度大,因而沉积物中发育大量多级次的冲刷面和沉积再作用面,并且沉积了多级次的滞留层,这些界面纵横交错,构成砂体中的高渗透大孔道网络。

  在永定河辫状河相沉积中可见到5个级次的沉积界面构造:一级冲刷界面,即河流沉积旋回的底部界面,一般冲刷侵蚀幅度较大,可见到明显的起伏;二级沉积再作用面,即岩性层间的界面,可见有明显的冲刷形成的界面起伏;二级沉积再作用面,即层系组间的界面,其界面间亦可见到冲刷和起伏;四级沉积再作用面,即层系间的界面;五级沉积再作用面,即纹层间的沉积界面。由于沉积作用过程中的水动力变化与遭受冲刷,这些沉积界面的岩性、物性均发生变化,形成“滞留层”(泛指相对较强水动力条件的粗粒沉积)。由野外剖面所见,不仅河流沉积旋回底部有,而且在各级沉积再作用面上也有粗粒滞留物。四级、五级界面主要导致渗透率各向异性,起增强渗透率非均质性的作用。三级以上沉积界面(主要是一级、二级界面)和其上的粗粒岩性层渗透率很高(垂向渗透率级差可达74),共同组成了辫状河沉积中特有的高渗透大孔道。就微相单元而言,高渗透大孔道主要由主河道和辫状河道的河道砂沉积物及其伴生的冲刷界面构成,剖面上一般位于层序的中下部,平面上的宏观展布与沉积时地面河道分布格局一致,呈交织的网状体系。由于砂体间的相互切割、叠置,势必导致各砂体的高渗透大孔道相互连通,形成高渗透大孔道水动力网络。
1条评分
upcysb 财富 +2 - 2005-10-13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