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个人感觉,楼主的说法从力学的角度出发过多,仅从力学的一个方面解释了问题,观点不具有说服力。有这么几个问题不是很理解,希望能和楼主探讨:(1)楼主为什么一定要说初次运移的微裂缝不能产生?烃类流体不断的生成,简单的来说,固体物质变成液体和气体物质,体积不断增大,为什么不能产生微裂缝?也就是说,随着流体体积的不断扩大,微裂缝产生,在微裂缝产生的同时,里面就存在着油气,这样也就不存在楼主所问的“微裂缝中的油气从何而来”的问题。即使楼主经过计算,确认了使岩石产生微裂缝的条件远高于油气在“粒间孔隙”中运移的条件,那么对于构造外力对源岩产生裂缝和微裂缝的可能性呢?所以楼主否认微裂缝存在的依据不充分。(2)楼主说油气运移的动力是浮力,这点我有一个疑问。先说明,我渗流的基础为零,我觉得浮力存在的前提就是两相物质能进行自由的体积交换,所以浮力在大小上等于一相物质排开另一相物质的质量(重量),那么在源岩(泥岩)中,“粒间孔隙”的大小能否提供两相物质的交流的空间呢?也就是说,在源岩内,流体是否受到浮力都是个问题。我这么认为的依据是,在致密砂岩中,由于孔喉半径的狭小,气可以在水之下,形成致密砂岩气藏(深盆气藏)气下水上的成藏规律。国内有学者认为深盆气藏中气体就不受浮力。致密砂岩中如此,孔隙较之致密砂岩更小的泥岩中,浮力能否存在?还成为油气向上运移的动力?如果是象楼主说的那样,那么深盆气藏中天然气为什么不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运移,而是在水之下达到平衡?同样,在现实的油藏中,经常存在着一套泥岩,本身是烃源岩,而且是下伏油气藏的盖层。如果泥岩内天然气和石油在没有外因(微裂缝)的条件下,自已就能运移,那泥岩是如何成为下伏油气藏的盖层的?(3)楼主在网内其它文章中提到“地下的流体是否流动,并不取决于压力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势的高低。“势”是渗流力学中的常用概念”,这点我同意,但正是因为“传统的”观点中,认为油气的不断生成,会形成源岩内的“高势”特征,所以在理论上“倒灌”就成为可能,楼主在此的观点,只考虑了浮力,而没有考虑由于生烃过程的存在,化学能转化为势能,请问,如果考虑了势能,有没有可能存在着““倒灌”?
最后一点,楼主从渗流力学的角度来解释油气初次运移,深表佩服,在成藏学习研究过程中,也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不中,一直想弥补。提出”浮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这一观点,在学术上也很正常。但对于众兄弟所提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