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67阅读
  • 0回复

[国内新闻]中石油整合资源:让第一生产力充分释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龙行渊
 
发帖
5
财富
9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09-08-22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巨大支撑、引领作用,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逐步深化,就不会有“第一生产力”的充分释放。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实现了“统一科技计划、统一项目设计、统一开题论证、统一检查验收、分层次投入、分级分类管理”的科技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不断整合科研资源,加强研发组织体系建设:总部层面改组了经济技术研究院,成立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和海外研究中心的研究力量进一步整合,总院与各分院分工明确,突出特色,实现了国内外业务的一体化共同发展。

  此外,逐步完善“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企业层面,研究部署了企业特色技术发展布局,伴随企业整合和专业化重组进程,调整了部分企业研究机构。

  短短几年时间,通过整合科研资源,中国石油科技创新整体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为企业科学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抓手”
  中国石油为什么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密集地完成如此多的科研院所的组建和整合呢?记者通过最新成立的安全环保院管中窥豹。

  近些年来,中国石油对安全环保工作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确立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后,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遇到资金紧张,但仍然确保安全投入到位。

  随着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管道等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对安全环保技术支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安全环保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制约生产经营发展的安全环保技术瓶颈问题迫切需要突破;对设计、施工、监理、承包、生产和退役各过程安全环保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实行统一监管;控制重特大灾害事故及其次生、衍生事故的应急技术研究迫切需要加强;有效的事故调查和科学的事故分析迫切需要进行;中国石油打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迫切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整合分散的安全环保科研资源,从总部层面组建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成为中国石油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的迫切要求。2007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对所属的环境监测总站、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石化安全技术研究所和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五家单位进行整合,组建成立了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科技研发自主创新体系的这项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技术支持保障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促进安全环保长效机制建立以及实现持续有效较快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组以前,五家单位主要以技术服务为主,安全环保院组建以后,从指导思想上逐步实现了向技术支持、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整体协调发展的转变。”安全环保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重大的转变,正是有了这样的转变,使我们的发展有了工作基础,使技术支持、技术研究、技术服务得到了同步协调发展,使我们有条件承担国家和集团公司的许多重大项目,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石油组建安全环保院后,社会反响很好。国内安全环保界对此高度关注,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卫生部、交通部、安监总局、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等单位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石油具有战略眼光。有关领导和部门对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院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环保依法行政发展报告》专门介绍了中国石油组建安全环保院的情况。国家安监总局更是把此事编入《2007年中国安全生产工作手册》,向全国发布。联合国环境顾问和美国政府环境技术出口委员会专家,专程到院进行交流和洽谈,并称这是中国石油的战略性举措。

  不难看出,中国石油以安全环保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化院、钻井院等科研院所专业化整合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就是为了适应当前以及未来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长远需求。

  精耕细作的科学“实验田”
  那么组建经济技术研究院、钻井院、石化院等对中国石油科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钻井是勘探开发的龙头。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3月,前身是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钻井所。建院3年来,钻井院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生产需求相结合,瞄准世界前沿钻井技术,形成了井下控制、套管钻井等十大特色技术,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集团公司各项重大钻井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从勘探院分立成立钻井院,是中国石油优化钻井科技资源,提高钻井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关专家告诉记者。

  炼化业务是中国石油增加价值和利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1998年石油石化重组以来,炼化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成为影响炼化业务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短板。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2006年优化重组炼化科技力量,成立石油化工研究院。

  石化院成立以来,始终面向炼化主营业务生产和发展需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创新步伐。仅2008年,石化院牵头承担和参加了劣质重油轻质化、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等5项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完成催化汽油加氢异构脱硫(DSO)等7项重大工业试验,开发合成树脂新产品10种,完成12项重大决策支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专利86项。

  作为中国石油战略决策支持的重要研究机构,改组后的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发展战略研究、石油市场研究、海外投资研究和石油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的最前沿。在国内外油气发展报告等年度新成果发布的同时,研究院将研究重点继续放在加强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和增强中国石油软实力建设上,进一步提高研究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提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充分发挥“参谋部”的作用。

  还有边组建边开展工作的安全环保院,在起步之年,遵循“做硬资质、做强支持、做专研究、做好服务”的基本工作方针,以及“远近结合、冷热结合、虚实结合、上下结合”的科研工作基本要求,建设好“技术支持、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三个平台。组建以来,安全环保研究院共承担技术支持、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项目926项,目前完成683项。

  这些重组后的科研院所,在中国石油科学发展战略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为推动中国石油主营业务发展、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奠定了基础。

  激发科技活力的“孵化器”
  技术突破是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原动力。而科研资源整合是推动技术突破的一项有益的探索。

  以最新成立的安全环保院为例,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越来越重视,在安全、环保、职业健康领域共有13个国家甲级资质和证书的安全环保院,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和发展基础,承担着集团公司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环评、安评和职业卫生评价任务。

  2008年承担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工程等重点管道建设项目21项,合计评价管道总长度达1.5万多公里。这些重点工程和项目大部分是国家的战略性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安全环保院各项评价为这些重点工程按期开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年是奥运年,安全环保院承担并圆满完成奥运空气保障、天然气供应保障的西部原油管道、西部成品油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陕京一线、陕京二线、西气东输6条油气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完成《集团公司奥运外宾接待工作安保手册》的编写等,在迎奥运的重点保障项目中很好地发挥了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谋作用。

  整合前,中国石油分散的安全环保科研资源并不为社会所熟悉,再加上每家单位的力量有限,各有所攻,很难去联合申请一些国家大项目。通过科技资源整合,不仅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委托承担重要任务逐渐增多,在国家级重点项目课题申报中获得较高中标率,在安全环保领域树立了中国石油负责任大公司的形象。

  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国家环保科技支撑项目《陆地石油开采生态风险评估与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招标中,与中科院等22个单位组成的7个联合体竞标3个课题,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院中标2个,其中牵头负责1个、参加1个。这是中国石油第一次通过竞标方式承担的国家级环保类重点科技项目。另外,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油田开采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石化污水处理成套技术集成创新与工程示范》……在申报或投标国家级环保科研课题时,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院已经成为一些科研院所、知名大学的主要合作对象,很多课题还达成了由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院牵头的意向。

  此外,作为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领域的技术牵头单位,安全环保院负责集团公司安全环保科研项目的顶层设计。2008年共申报专利技术14项,集团公司专有技术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项。《中国石油海外项目HSE管理及防恐体系研究》作为唯一的HSE管理技术类成果,获得集团公司200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综合类成果奖评选中排名第二;《可抛洒绿色钻井液-土壤改良与增肥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度环保科技成果三等奖,这是全国48项获奖成果中,中央企业获得的唯一一项成果;《电絮凝浮选处理含油污水技术研究》和《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在集团公司HSE体系建设过程中,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一条龙服务的安全环保院,在推动中国石油安全环保工作由打基础向上水平转变。安全环保院、钻井院、石化院、经济技术研究院等组建后也都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科技成果。

  从刚过了50周岁生日的勘探院,到近年钻井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以及最新的安全环保院的组建,虽然都只是科研资源整合的一个个小插曲,但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激发科研人员潜力、激发科技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是支撑,体制是保证。中国石油探索科技体制改革,任更重,路尚远。

科技体制是“铠甲”更是“利器”   

  人们在谈论经济社会发展时,总爱说这样一句话:破除体制上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俗地说:奔跑速度不仅取决于使多大的劲儿,还在于“行头”是否坚固灵活;进攻能力不仅取决于有多大的胆量,还在于“家什”是否得心应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石油在科技体制上的改革创新、执着探索,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体制是什么,《现代汉语字典》如此释义: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纵观中国石油改革发展的历程,从部委形态到公司模式,从宏观管理到生产经营,表明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骨干企业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明确。科技管理也如此,由各企业各单位的多层次、多系统、多分支,逐步走向了统一设计、统一论证等“四个统一”的科技管理体制,形成了“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石油科技“星空”,不仅没有因为整合统一而失去活力,反而因为“斗转星移”而光耀无比。   

  改革科技体制、整合科研资源,是中国石油发展第一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人们也许还记得,刚刚进入“十一五”,中国石油就提出,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应用集成、开放研究、完善体系、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今年,中国石油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整体协调发展;深化了科技资源整合,改进了直属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中国石油科技体制改革,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缩影。不妨看一看国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他提出了五个“充分发挥”的要求,其中的重点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这些话,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科技体制,是“铠甲”更是“利器”。这一认识是从制度文化层面说的,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冲锋陷阵”的“军团”,运筹帷幄和坚兵利器,都是赢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体制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是吗?(陈金国)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