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16阅读
  • 2回复

[其他]空气变馒头:那些秒杀芯片和诺贝尔奖的黑科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萝卜锅
 
发帖
293
财富
574
威望
0
交易币
0
图酷模式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21-10-15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ESSCAGROUP”



1、淀粉是个什么玩意儿


人体主要有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主要是建材,构成身体;糖主要是能量,驱动身体;脂肪主要是物资储备,也当建材。当然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做馒头的面粉里,这三样都有,其中淀粉最多,占70%+。所以前段时间刷屏的“馒头”,准确地讲,仅指“淀粉”。


所谓淀粉,就是葡萄糖勾搭在一起,组成的一种多糖。为啥要说“一种”呢?因为多糖的存在形式有很多,比如植物的纤维素、虾兵蟹将们的盔甲,等等。


我们吃淀粉,目的也是为了把它分解成糖,为我所用。


糖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混搭的分子,而且H与O的比例总是2:1,所以糖也叫碳水化合物。比如葡萄糖——




瞧,集齐6个碳原子(C)、6个水分子(H2O)的原料,就可以召唤一枚葡萄糖分子。如果这里面的碳原子,是从二氧化碳里拆来的,那就是“空气变馒头”。



2、馒头自古以来一直是空气变的


我们吃到的淀粉,主要来自植物。而植物的淀粉,就是靠光合作用,把水分子的H拆下来,抓取二氧化碳,一通神操作,组装成葡萄糖。


有了葡萄糖,就可以合成淀粉、纤维素,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植物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植物确实是喝西北风长大的,动物们是间接喝西北风长大的。


空气变馒头,在地球上至少存在30多亿年了。


虽然这是一门古老的技术,但其中涉及到的科学理论和黑科技,在今天的人类看来,依然尖端前沿。比如——


光化学、光电效应、分子组装技术、微流控技术、能量转换技术、膜技术,等等。有的技术,人类至今望尘莫及。


下面,我们走马观个花。


3、远古技术的狂拽炫酷


这些技术,被集成在巧夺天工的结构之中,其设计之美妙、工艺之精巧,即使是令人类津津乐道的芯片,也会自惭形秽。


不服的话,我们先看一眼核心部件:叶绿体。




叶绿体的尺寸,是微米级,但它里面装了几十个基粒,基粒的直径大概在0.25~0.8微米之间。而每个基粒,又是由几十上百个类囊体组成——




你可能说,类囊体虽小,但依然是微米级的,没法和芯片中的纳米级结构比吖。




别急,类囊体不是芯片中的元件,而是芯片本身。准确地讲,类囊体的膜相当于芯片,复杂美妙的精细结构——光系统、电子传递链、水力机械……都集成在类囊体膜上了。



△ 以后聊到的结构和工艺流程,都在这张图里了,可点击放大看。


目前芯片内部结构的制程极限是5纳米,而类囊体膜的厚度只有5~7纳米,它在人类的制程极限这么薄的空间,集成了光合作用的基本元件和线路。


在基本元件里,还有更精细的元件。比如“光系统II”、“光系统I”,里面就集成了一系列光学元件……


体验了顶级工程美学,接下来该盘点黑科技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刘萝卜锅
发帖
293
财富
574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21-10-15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4、光电效应与光化学


光系统II有四大功能:①吸收光能、②光生电并输送到指定位置、③拆开水分子、④精确分拣原料。


这几大功能,如果做成机器人来实现,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它该有多复杂。


但光系统II只需外天线、内天线、反应中心三个部分就搞定。真正的结构简单,功能强大。




先是捕捉和传递光子,流程:外天线→内天线→反应中心。


光子被捕获后,一路传递到反应中心,能量转化效率超过95%,损失不到5%。效率高到没朋友。人类的光伏技术,实验室最高转化率只有47%,实际应用能达到30%就很牛了。


到了反应中心,发生光电效应,也就是光生电,拆掉水分子(光化学),并且把零件分发出去——排出氧O、压入氢H+,输走电子e-。


捕光,是上百个色素分子之间的击鼓传花;拆分,也是上百个分子的协作流水线。这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发生在10-15~10-7秒,也就是皮秒甚至飞秒之间。


皮秒什么概念?光1秒能绕地球7圈半,但1皮秒只能走0.3毫米。


那么,H+和e-去哪儿了呢?


5、电子操控——微流控技术


先说e-,我们管它叫电子甲吧。它被送进“电路II”,精准快递到“光系统I”。这里用到的是微流控技术。


人类是1970年代提出这个技术的,简单讲,就是利用微型管道,操控微小的流体。目前,我们可以用它操纵细胞,比如细胞分离、分选、聚焦等等。




每个细胞,都是百万亿至十亿亿个原子组成的大家伙。而电子在原子面前,就像乒乓球VS鸟巢体育场。能操纵细胞,人类已经牛得动不动就叉腰了。


话说电子甲,被送到光系统I干嘛呢?精准抢夺电子乙的位置。电子乙亏了吗?没有。光系统I给了它一个光子的能量,成为“获能电子”,进入“电路I”,执行下一个光荣任务去了。


可想而知,植物精确操纵电子的微流控技术,是有多变态。


但更变态的,还在后面。


6、微型水电站——膜技术、能量转换技术


电子通过电路II时,它的一部分能量,用来把H+泵入内囊体腔。干嘛呢?给水电站蓄水。


物质分布,总是倾向于平均。所以,物质总是倾向于从浓度高的一方,流向浓度低的一方。就像水水往低处流一样(势能)。


电子不断把H+泵入内囊体腔——那么,腔内的H+浓度,就比腔外高。墙里秋千墙外道,墙里H+,要往墙外跳——这就相当于水坝蓄水。


那么H+从哪儿流出腔呢?从指定通道。这里就要用到膜技术。


膜技术的功能,就是“选择性分离”。最简单的比如滤纸,可以过滤掉杂质。医学透析就是一种比较粗糙的膜技术。


我们体内的膜技术,那就不知道高端到哪里去了。最简单的,比如细胞膜,允许水、氧、有用的蛋白质进入,同时拒绝无用的蛋白质、病毒等。


类囊体膜技术也不遑多让,它不仅集成了精细复杂的装置,还能准确分离氧、氢、碳、电子等粒子,让它们各安其位。


H+的指定通道,在“ATP合成酶”里。这是一种分子级的小发电机。




H+流过,带动这台小马达,以大概100转/秒的速度,装配电池ATP。在微米级的空间顺畅运转,完美实现了“势能→机械能→化学能”的转换。


电池有了,原材料呢?



7、葡萄糖装配——分子组装技术


该电子乙“获能电子”出场了。集齐两个获能电子,就可以把流出来的H+,安装到快递小哥“NADP+”身上(还原辅酶)。快件就是e-和H+。


聊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佩服整套工艺设计之巧妙。这套能量转换科技不仅黑,还很鸡贼——电子e-、氢离子H+不仅是动力,还是原料,真是物尽其用,吃干榨尽。


现在关键来了,核心材料C呢?这就要用到另一项黑科技了。


分子组装技术:利用原子、分子的作用力,以及运动规律,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和器件。


目前人类正在积极探索这项新技术,可以制造一些简单的结构,比如这个小马达——




灰色部分可以旋转,驱动这个小车。由于制造分子机器,三位科学家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非常了不起。但比起生物体,就是蹒跚学步阶段。


分子自组装技术,只是生物体的基操。DNA、蛋白质等复杂、精细、功能强大的结构,都是分子自组装的杰作。比如刚才那个精细美妙到天际的发电机。


下面要聊的,就是葡萄糖分子自组装技术——暗反应(没有光子参与)。


简单讲,就是抓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快递小哥送来的e-和H+,以及电池ATP、中间商“RuBP”等,组装成葡萄糖。整个工艺很复杂,就不细聊了,看图,留意一下C的动向就好——




暗反应的流程,是从3个RuBP与二氧化碳组装开始,制造出产品后,到再生3个RuBP结束,然后重新来过,是个如假包换的“循环”。


这个循环是卡尔文发现的,所以叫“卡尔文循环”。




每一次循环,输出一个产品G3P,是3碳体。集齐两个G3P,就可以组装一个葡萄糖——6碳体。


接下来,就是葡萄糖被磷酸化,“淀粉合成酶”等各种酶出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葡萄糖组装成淀粉了。暗反应过程很耗能,最终固定到淀粉中的化学能,大概不超过所吸收光能的2%。


整个工艺流程也是一言难尽,我们就聊聊装配工——能干的“酶酶”吧。


离线刘萝卜锅
发帖
293
财富
574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21-10-15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8、神奇的酶


机枪发射子弹后,一排排子弹被拆成了蛋壳、弹头,但机枪本身没什么变化,就连能量也是来自子弹,而不是机枪。


机枪的结构,就是为拆子弹而生的,换句话说,它是拆子弹的专用工具。


现在,联系一下化学反应,你会想到什么?对,催化剂——掺和特定的化学反应,但不参与反应,能改变反应效率,自身却不发生变化。


酶就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只不过,酶的结构精妙绝伦,为专业而生,所以无论是从效率上、种类上,还是从产品复杂度上看,都是无机催化剂望尘莫及的。


就拿ATP合成酶来讲吧,我们体内消耗的能量电池ATP,这玩意存货不多,基本是现用现造,每个细胞,每分钟可以组装1000万个ATP,你没看错,1000万个/分钟,一个成年人,体内每天组装的ATP,可以相当于自身体重。


再比如DNA复制,成千上万个聚合酶分工合作,形成完整生产线——这边读模板DNA,那边打印新DNA,效率令人瞠目结舌——相当于每秒读取、打印3万字,比机枪快多了。欣赏一下慢动作:




聊到这儿,人工合成淀粉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9、这次刷屏的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简单讲就是:优选、集成了一条淀粉合成的新路线,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其中的每个反应,都是现成的。比如:淀粉合成酶,把葡萄糖聚合成淀粉;CO2在电氢还原作用下生成甲醇(CH₃OH)等。那是不是说,这个新路线没什么创造性呢?当然不能这样说。乔布斯做出第一台苹果智能手机,里面的电子元件都是别人现成的发明,但把它们集成为智能手机,就是了不起的创造。


前面介绍的植物合成淀粉工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要60多步代谢过程,形成淀粉的“光能→化学能”转化率为2%。


而中国科学家绕过了植物抓取二氧化碳进行加工的门槛,从甲醇出发,充分发挥酶的作用,只用了11步核心反应,分四个大模块:



这图怎么看?大致是:每组箭头为一步,箭尾是原料,箭身是添料和酶(椭圆圈里的),箭尖是产品,也是下一步的原料。


合成淀粉的整个过程,生产效率大概是传统农作物的8.5倍。增了产、提了效,这就是优选、集成的功劳。


优选、集成,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拿我们熟悉的石油勘探开发整个流程来说吧,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种工具软件帮助实现,这些软件功能既有特色,也有交叉,又各有优缺点,而且有的可以兼容,有的不能兼容……如果各环节都是自行其是,现用现抓,无疑会付出巨大的时间、经济、试错、修正成本。怎么办呢?要专业团队来优选、集成。


阿什卡就是这样的专业团队,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国际油气软件的优选集成、推广应用,形成了从勘探到开发全流程的软件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降本、增产、提效”的作用,已是久经考验,有目共睹。


就像这个中国团队所做的那样:在世界科学家积累的、浩如烟海的研究数据中,选择可用的技术路线,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反复拼搭、实验,最终整合出这一条11步的路线,并且,还改造了三种酶,从而达到目前的效果。


10、离实用有多远?


这条技术路线证明了:我们可以在非生物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做到实用化,至少可以解决人类未来的两个大问题:


一是碳排放问题。用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加工成淀粉。


二是星际旅行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就可以离开植物,利用人体代谢出来的碳,解决食物问题,实现宇宙飞船、外星上的碳循环。


但目前的技术路线,离实用还差得远,更不可能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植物从空气中抓取二氧化碳,加工成淀粉,全程是自动的。而人工合成淀粉,绕开了这一步。二氧化碳不能从空气中抓取,只能制备二氧化碳、氢,提供高温高压等反应环境,合成甲醇,作为起步原料。这样,不能解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能解决碳排放超标、宇宙飞船中的碳循环问题。


并且,大规模的二氧化碳提取制备是问题,就连储备也是问题(感兴趣看看本期封面文章,就可以深刻体会)。


其次,植物玩儿光合作用,抓取和利用太阳能,其物理和生化反应的全套高精尖设备,都是免费的、绿色环保的。而人工项目中的能量,虽然也是利用太阳能,但是,我们要先消耗资源,去采矿、制造太阳能板、设备等等,并且无法回避损折、维护、更新的刚需, hold不住星际旅行、外星移民级别的时间长度。这和植物的全套自动免费、循环利用无法相提并论。


再次,有的科学家认为,如果从甲醇出发,直接用甲醇培养酵母等微生物,作为食物,营养更全面,技术路线更短,成本更低,各方面都比造糖更值得考虑。


所以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目前可以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远远谈不上实用化,


但无论如何,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实现,是迈出了突破性的一小步,为这项技术走向实用的那一大步,开了门,奠了基,提供了人造生物大分子的无限遐想,意义非凡。




-END-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