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海外油气板块发展的探索
回帖:,虽然他们也知道公司离不开技术,但是他们希望将技术人员改造成只
知道付出不求回报的“雷锋”,可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越来越追求良好的生活条件,雷
锋只会越来越少,更不用提很多技术人员都是不发达地区来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和家
庭负担普遍较重,因此
是不可能被改造成为雷锋的,由于拒绝被改造,这些技术人员受到了普遍的排挤,传统的“万般皆下品,
唯有管理高”的思路加剧了这种趋势,两方面的作用结合起来,效果就是技术人员承担了
绝大部分风险,荣誉被抢光,一旦有任何问题,立即套到技术人员身上,很多优秀的人才
因此而离开,很多年前一家跨国公司
在与国企的交流中发现一个很不错的工程师,他玩跨国公司的设计软件比该公司在亚洲区
的技术负责人还好,跨国公司立即组织人手将其挖掘,现在这个工程师坐到了当年发掘他
的技术负责人的位置去了,并且与该公司一个负责物资管理的女孩结婚,回国企的念头是
很难再动了。因此钱学森在弥留之际才会感叹为什么缺乏人才。
第五,由于政企不分,企业管理倾向于传统行政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追求大锅饭,由于企
业已经缺乏技术上的动力,所以企业内部的“热点”集中在了分配上面,例如职称啊,年
底现金评选啥的,忙于站队搞社交。即使是技术人员,也被这样的事情给缠绕,难以集中
精力在技术和销售方面。而且分配的过程基本都与业绩无关,结果很容易引起员工对工作
的懈怠。创新没有动力,也就谈不上实用性了。

国内企业有这些问题,那么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又是如何来维持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呢?
曾经近距离观察过一个跨国公司,发现这个公司相比于国内的公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公司的架构扁平化,也就是层级不是很明显,尽管全球各个区块公司在行政上是比较
独立的,但是透过精细的电子化管理手段,使得公司对实际的情况了解程度远甚国内的公司。
这里这个精细的电子化管理手段使得公司扁平化成为可能,不仅仅是像sap那样的物资管理,而是把大多数包括技术参
数,作业历史,技术讨论,QHSE记录,都逐步集成,效果是一个领导想知道某一地区的参数
只需要在某个电子管理系统上点几下就可以,而这些工作如果人工来做需要数周的时间;技
术人员如果要知道别的基地某个设备的运行记录,只需要一点就可以,而以前是需要技师拷
贝过来。QHSE方面的信息对于非死亡事故大家都可
下一页上一页  (2/5)
下一楼›:额,似乎没有人加进来讨论啊。。。看来需要一些激励措施啊。。。
‹上一楼:总之很多企业都要人走了之后才知道是人才该珍惜,中国做技术都是把技术当管理的跳板,因为技术没 ..

查看全部回帖(118)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