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493阅读
  • 118回复

[公告]<第一版>海外油气板块发展的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liuyuanxiang
 
发帖
2809
财富
892
威望
111
交易币
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0楼 发表于: 2010-11-30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 本帖被 liuyuanxiang 执行加亮操作(2015-01-01) —
引言:


        申请管理这个板块以后,去看了下别的论坛,发现在国外的人开的精准石油石油论坛的海外板块全是新闻,SPE的论坛发贴量少的可怜,而且回复还要经过审核,阳光,博研和石油人,没海外板块,因此我在考虑海外油气板块的侧重点应该是什么?


        我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是客观事实是国内的研发和生产的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其中的原因很多,我前几天也转发了几篇文献讨论,但是阿果作为技术性质比较强的论坛,过多的讨论非技术的原因(语言,体制,起步晚等等)不是很合适,那么本版的定位个人倾向于国外新技术的跟踪和对比,另外加上国外一些技术方面商机的探索。
        
因为这个板块是在摸索中发展,所以我先抽空计划做点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计划是将近期订阅的一些杂志择要翻译下,当然由于工作量比较大,年底打杂的事务也很多,我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满足的,所以计划以果果奖励的方式鼓励对于其中感兴趣话题的朋友加入到翻译的行列中来,我可以提供原文,翻译的审核(大概的,因为我不是专业英语出身,难免有所出错,只能和翻译的朋友一起检查啦),和整理工作。


当然,我也发现,其实正式文献发表出来的东西大多数都是经过现场证明的产品了,说不定国内都已经出了仿制品了,所以光靠文献的整理和翻译很难达到跟踪国际发展动态的目的。


每年各种石油技术组织都会组织一些会议,这是另外一个信息渠道,不过这些会议的信息很少传导到这边来,希望去参加国际会议的朋友能够将一些信息共享出来,共享形式可以多样化,能上传的可以上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与翻译,不能上传的可以择要翻译。


当然,更多的信息在现场,我在浏览的时候也看到不少来自海外的IP,也鼓励在海外的石油工作者能介绍下国外的现状,方便希望了解海外但是没有较为廉价手段的朋友进行对比。


以上三类的信息都有丰厚的果果奖励哈~~~


另外,能上中石油信息资源网的朋友可以去上面下载《国外油气技术研发动态》杂志来看,每个月都有,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办的杂志,视野非常宽,虽然不一定深但是开阔视野的作业还是有的,带点内参性质的。


问题在哪里?        


前面说了一些愿景,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国内的技术现状如何?技术瓶颈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底在哪些方面需要向海外来借鉴呢?问题有各个层次的问题,有些很大很虚无,比如公司架构,员工素质,这些参数改起来很困难,在当前技术人员缺乏决策过程的发言权的局面下,大多数时候,技术人员只能通过选择所就职的企业来改变这些参数,有些参数,从技术人员的角度来说,是需要好好努力来解决的。下面就这两个问题简单谈下我的想法:
        第一,企业架构和员工素质的问题。工作的时间也不算短了,跑过的地方也不少,外资,合资,国企,私企都有业务上的接触,总的来说,这几年随着国家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加,技术方面进步还是很快的,但是进步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就是核心部件采用进口的,其他部分采用国产,采用组装的策略来迎合市场的需求。这个层面上的企业很多,其中分为几种类型,有完全不愿意睁开眼睛去了解技术的,有想了解技术,但是不愿意投入成本研发的,有想投入研发新技术但是又没有方向和预算的。我举例来说明:
        Case1:某企业是油田技术服务性质的,私企,员工大都不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是到处挖来的,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强项在客户关系维护的很好,也就是做接口,来弥补甲方和施工队之间由于互相了解不深引起的一些问题。该企业涉足一个前沿技术领域,缺乏核心部件,于是找到外资的服务公司接洽,最后形成了一个业务模式,即外资服务公司提供工具,该企业培养能操作的员工来为甲方服务,但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员工培养方面投入不足,无法完全代替外资公司的员工,外资公司一个员工的价格相当于几十个该企业的员工费用;同时由于该公司不愿意投入研发经费对外资的产品进行国产化,引进的技术始终保持较高的价格。于是该企业虽然占据了该市场中较大部分的份额,但是单井利润非常低,于是乎,员工培养方面就更不舍得投入,不舍得给更高的工资,流失了优秀的员工,以较低的工资招聘到起点较低的员工后公司的员工素质进一步恶化,由此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企业就是属于完全不愿意睁开眼睛了解技术的,尽管依靠强大的销售力量暂时占据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不肯投入研发和提高员工待遇,大把的钱只好用来投资房地产。这样的企业是其他对技术有兴趣企业的杀手,到处挖人,人来了又不给研发条件,白白损耗了人才。这样的企业,有先天的缺陷,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扭转重销售,轻技术的倾向,将随着石油行业向民营资本的开放而逐步的走下坡路。
        
Case2: 某企业是化学品生产为主,服务为辅性质的,私企,有比较好的技术基础,但是由于研发方面的需求薄弱,因此研发新产品的动力不强,因为该企业的生存不成问题,主要收入来自于case1类型的企业的订单,自己也去做点服务,而且即使产品在现场有技术上的问题,也可以被case1类型的企业掩盖过去,而且还会按照case1类型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而降低的技术指标进行生产。因此很多技术问题反馈不到该企业来,造成其对产品质量的盲目自信,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技术推广上去了。工作重点在技术推广上以后研发的动力自然就不够了,但是他们也有一些技术力量,这些力量来做什么呢?一方面做销售技术支持,讲讲ppt啥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接一些油田的科研项目来做,作为技术推广的一个渠道,因为很多时候产品打开市场很困难,以科研项目的形式不仅进入市场更加容易,而且回款工作也更加容易。所以本来就比较稀缺的技术人员被种种杂事所耽搁,无法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上了。
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反承包市场以后,发现技术差距,但是对于更高的技术差距,不以为是研发的动力,反而将其仅仅看做是对方设下的一种技术壁垒,因此在做技术方案的时候,尽管也想了解国外产品是如何达到效果的,但是不愿意像国外企业那样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可能是因为害怕技术人员厉害了以后就自立门户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其做研发时的出发点只是想应付过去,而不是更好的为油田开发服务。这种思路之下的研发作出来的产品,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某单方面的技术指标上去了,但是其他方面技术指标被影响了。这个问题打个比方说:就像新装修的家,单独测量各个家具甲醛都不超标,但是住人进去就会因为甲醛超标而使人生病。
这样的企业生存无忧,毕竟还有一些技术力量,但是发展速度很有限,对国际市场的认识程度较低,一个技术骨干向我抱怨道:“为什么外国客户下订单的时候要我们将所有成分都写上呢?太欺负人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产品是非常“领先”的,如果把成分给出去了,那不是泄漏了公司秘密?殊不知在国际市场上,产品优秀的供应商比比皆是,该公司产品质量平平,在国际上没有技术优势,之所以选择中国的供应商,只是因为汇率的原因,因此这种认识程度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有多大的作为,也可想而知了。当然该企业在国内还是算混不错的公司了,还有不少该类企业连MSDS都不知所云,怎么出口?
        
Case3: 某企业有大量现金,希望能进入石油领域或者已经在其中想做大,但是呢,由于领导层技术人员或销售人员紧缺,并不知道客户的问题到底在哪,因此四处找项目,但是由于自身缺乏技术力量或者销售力量,完全寄希望于找到一种万金油,但是他们往往受到严重的挫折,缺乏技术力量的管理层对做技术的越来越烦,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在石油上要开发一项成熟的技术所需要的投资,时间和人力,往往是在没有鉴别带队者素质的条件下就仓促上马,又不给足够的时间和经费,作出一个四不像的东西,就急急忙忙的推向市场,其结果显而易见,管理层对技术队伍的评价越来越差,但是已经投入的成本,比如销售投入,设备投入,很难收回,于是只好向case1类型的企业发展。
而那些缺乏销售人员的类型,则往往面对的是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投入巨资购买研发设备,组建研发队伍,拿到各种资质,争取课题项目,好不容易经过很多年研究出了一点结果,表面上看,和国外水平也差不太远,但是拿到现场进行实验就问题多多,因为现场需要能够适应现场员工科学素养的产品,这个要求嘛说白了,就是像傻瓜相机那种,随便找点民工来都能完成设计要求,而科研成果是各种公式啊论证什么的,现场需要将这些复杂的东西分块成为像1+1这样简单的判断题,而科研人员往往是不屑于去做这些事的,现场人员又没有能力去做,出了问题双方就此扯皮,因此生产方和设计方在抱怨在国外不是问题的在国内就是大问题,而现场则认为生产方和设计方好高骛远,不考虑现场实际。包括在一些重大工程的分包中都存在此类问题,为以后的重大事故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这一类的企业,就像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日益走下坡路的国企,虽然暂时还可以维持一时的辉煌,但是由于其无法对研发和生产作出经济的规划,无法将自身的资本,技术和现场的实际条件结合起来,因此,在社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些企业将像身处渐渐的沉沦。他们的遭遇,让人想起了因为杀害自己的孩子而受到惩罚的坦塔罗斯,他的惩罚是“他站在一池深水中间,波浪就在他的下巴下翻滚。可是他却忍受着烈火般的干渴,喝不上一滴凉水,虽然凉水就在嘴边。他只要弯下腰去,想用嘴喝水,池水立即就从身旁流走,留下他孤身一人空空地站在一块平地上”。如果这些企业的管理层不是迫害技术层面的工作人员,那么这些企业应该可以很好的发展。

先写到这里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capable, generous men do not create victims, they nurture them
离线bastaro
发帖
28
财富
120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0-12-0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总之很多企业都要人走了之后才知道是人才该珍惜,中国做技术都是把技术当管理的跳板,因为技术没有更高的TITLE,也没有更高的待遇。如何让人安心技术呢。我比较喜欢老外的风格,技术分级,做到资深工程师,未必比中级管理层收入少,还少操心。所以老外可以技术一做就是几十年....
还有些企业老板或则合伙人本身技术出身,也蛮强……可惜直到别人走了,他还认为自己吃亏了,教了技术培养了人才,怎么就没为自己服务呢?怎么不看到别人成长下,你3年不提工资,刻意打压技术人才参与商务谈判等其他领域扩展,企图把别人限制在一个范围内为自己服务,最后无待遇,无前途,不走才怪呢。
1条评分
liuyuanxiang 财富 +10 版块管理 2010-12-01
离线liuyuanxiang
发帖
2809
财富
892
威望
111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0-12-02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上面主要是私企的突出问题,不同企业突出点不同,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市场份额大的
企业不愿意投入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市场份额中等的利用现有技术能生存也没动力,只
有刚来的愣头青和暴发户希望整点新技术有兴趣,但是又缺乏规划。给人的感觉就是,文
理分家,而且互相不理解,做市场和管理的不了解技术就在外面争取,而做技术的常常又
只好瞒天过海。这样技术和销售部门相互没有沟通好,导致企业的发展出现短板效应,瘸
腿走路,能走远吗?技术和销售应该是同样为了企业的发展协作,但是目前的问题是两者
都陷于囚徒困境之中,谁愿意为公司发展着想,谁就是SB。被对方通吃,结果造成企业的
发展受损。


至于国企,除了具有私企的全部问题以外,其他方面则更加严重,国企的问题在于,

第一:公司完全不在乎收入,因为虽然名为企业,但是由于政企不分,收入很大成分来自于领导层从
政府行政上争取来的拨款,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由于有了这一方面的收入,与私企相比
,国企更加不重视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投入,科研项目的主要用处也不是为了改善企业的
技术条件和人性化的客户服务,因此,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可以高枕无忧,但是一旦遭遇
竞争就会处处被动。

第二:国企所占市场份额远大于私企,能够轻易的将竞争对手推出局,但是这种局面的代价是原油和成品油
价格倒挂,也就是自己开采不如进口便宜,前些年很多私营的中型炼油厂风风火火的开展
起来,但是国企稍微从源头上控制一下,这些企业就没有了生存空间,这种不正当竞争手
段维持着国企的高成本低效率运行模式,但是代价是全社会的运行成本高,这也是典型的
囚徒困境。上世纪90年代之所以搞国企破产,也就是要解决私企面临国企不正当竞争手段
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造成了缺乏有效竞争,使得技术差距逐渐拉大。

第三:国企现在也有了SAP之类的ERP软件,但是由于其管理模式是传统的行政体制,
说白了,单向透明,从上往下看没问题,从下往上看和从一个部门向另外一个部门看,则完全看不见,因此这些系统没有对
企业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反而是增加了基层的压力。无助于发现和解决公司面临的问题。

第四:国企的管理模式是逆向淘汰,也就是比私企更加对立的管理与技术的问题,由于国
企不太重视客户的感受,销售的问题倒退居其次。由于前面第一二条原因,国企中有大量
敌视技术的人存在,虽然他们也知道公司离不开技术,但是他们希望将技术人员改造成只
知道付出不求回报的“雷锋”,可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越来越追求良好的生活条件,雷
锋只会越来越少,更不用提很多技术人员都是不发达地区来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和家
庭负担普遍较重,因此
是不可能被改造成为雷锋的,由于拒绝被改造,这些技术人员受到了普遍的排挤,传统的“万般皆下品,
唯有管理高”的思路加剧了这种趋势,两方面的作用结合起来,效果就是技术人员承担了
绝大部分风险,荣誉被抢光,一旦有任何问题,立即套到技术人员身上,很多优秀的人才
因此而离开,很多年前一家跨国公司
在与国企的交流中发现一个很不错的工程师,他玩跨国公司的设计软件比该公司在亚洲区
的技术负责人还好,跨国公司立即组织人手将其挖掘,现在这个工程师坐到了当年发掘他
的技术负责人的位置去了,并且与该公司一个负责物资管理的女孩结婚,回国企的念头是
很难再动了。因此钱学森在弥留之际才会感叹为什么缺乏人才。

第五,由于政企不分,企业管理倾向于传统行政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追求大锅饭,由于企
业已经缺乏技术上的动力,所以企业内部的“热点”集中在了分配上面,例如职称啊,年
底现金评选啥的,忙于站队搞社交。即使是技术人员,也被这样的事情给缠绕,难以集中
精力在技术和销售方面。而且分配的过程基本都与业绩无关,结果很容易引起员工对工作
的懈怠。创新没有动力,也就谈不上实用性了。


国内企业有这些问题,那么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又是如何来维持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呢?
曾经近距离观察过一个跨国公司,发现这个公司相比于国内的公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公司的架构扁平化,也就是层级不是很明显,尽管全球各个区块公司在行政上是比较
独立的,但是透过精细的电子化管理手段,使得公司对实际的情况了解程度远甚国内的公司。
这里这个精细的电子化管理手段使得公司扁平化成为可能,不仅仅是像sap那样的物资管理,而是把大多数包括技术参
数,作业历史,技术讨论,QHSE记录,都逐步集成,效果是一个领导想知道某一地区的参数
只需要在某个电子管理系统上点几下就可以,而这些工作如果人工来做需要数周的时间;技
术人员如果要知道别的基地某个设备的运行记录,只需要一点就可以,而以前是需要技师拷
贝过来。QHSE方面的信息对于非死亡事故大家都可以看到和被通知,死亡事故则会授权给某
些QHSE管理人员,需要看的员工可以发电子邮件索取,如果要想了解一些技术问题,可以在
知识管理系统里面给自己安排课程,也可以在发
“票”,会有专人负责通知该领域的专家来解答并且将讨论结果整理,最终成为课程内容的
一部分,因此在这些电子化手段的帮助之下,该公司尽管减少了中层管理,但是运作非常流
畅,上情下达,下面的情报也可以准确及时的传递给领导。当然,这套精细电子化的管理手
段也是代价不菲的,该企业为此耗资数十亿美元专门收购了能进行软硬件制造的IT公司来进
行业务。所以其电子化管理手段越来越方便和精细,从工作中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并加以优
化。近年来该公司员工年轻化的趋势很明显,但是事故率却非常稳定,这就是得益于管理层
与技术层的同心协力。

其次,尊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与国内的油田一样,跨国公司也是四面八方的人一起来发财,
因此不免有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公司对平衡不同价值取向很注意,出台并且严格的执行了
很多防止产生冲突的规则,特别是对于全球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性别歧视,意识形态
,都有顾及到,所以能够在全球广泛的开展业务而很少成为明显的舆论攻击目标。内部员工
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保持,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既能防止员工之间形成利益小团体,
又能使员工之间相互抵触而做出对公司不利的抉择。这种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氛围能使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获
得尊重,能极大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特别是针对不发达地区来的员工来说,在该
公司不到30名顶级主管中有不少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甚至有一名来自公司业务并不多的巴基
斯坦,由此想到很多外企工作的管理人员经常抱怨的玻璃天花板,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内心的文化传统不
能像跨国公司的文化一样尊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进入21世纪以后油田公司的研发投入逐步被油田服务公司赶超,跨国油田服务公司利
用这个机遇为油田公司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开发出很多的工具,因为传统上油田公司过于注重
油藏和地质,但是对于工程手段通常理解程度都在科普的水平,因此以油田公司为主的研发
对工程手段重视不足,错失了很多技术进步的机会,当油田服务公司对研发加大投入以后,
近几年新工具发展更快。该跨国油服公司由于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并且收购和入股了不少有技
术潜力的小公司和研发团队,并将其组合在已有的研发队伍中,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科研能力。
具体的来说,其科研能力分为三级,最高级的科研机构设置在大学附近与大学进行联合研究,
主要是对前沿科学的探索,对于其中有应用前景的数学模型,新材料,新交叉学科理念,则
交给次级的技术研发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将这些东西纳入产品研发中去,并制造出新产品来,
新产品的调试工作则不仅限于该级别的研发,而是在现场的实践中,由对本地区油田实际情
况较为了解的第三级的机构来制定初步的应用方案,解决较小的问题,而无力解决的问题则
反馈到第二级研发机构去修改设计或者重新设计。因此一项科学发明变成实用技术,再实际
使用中逐步排除故障,使得科学上能行得通的方法在技术上也能行得通,在油田也能行得通。
国内的研发结果很多时候在应用中的问题无法传达到设计方,更无法传达到科学研究那去,
很多科学上能实现的,技术上研发不出来,现场更无法应用,造成了错失技术上追赶的机会。
因此国内技术落后于跨国公司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管理方面,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往往是外来户,对本地情况不甚了了,
因此鼓励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同时也给予丰厚的回报,与国企不同的是,从来不宣传奉献
爱公司一类的价值观,而是讲究互惠双赢,但是又与私企有所不同,不单单是工资方面,而
是包含了后勤支持,子女上学,医疗,不同地区的税率,多领域的学习,(包括跨领域的技
术和管理)因此其员工对公司满意程度较高。也乐于工作。当然这些也是员工多年与资方斗
争的结果,但是这种斗争大多数时候是一种良性的斗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斗争
中比的是谁为公司创造更多效益,减少事故和风险,而不是比谁嘴巴上吹的好看。石油行业
始终是一个艰苦行业,因此如何能让员工工作的时候开心,就算有一天离开了公司也不会怨
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对于总有新鲜感和冒险精神的年轻员工,送他们在各个基地
轮流转,认识各种各样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拓展了视野,加深了
包容性,也增加了公司内部的和谐程度。当然对犯规的也会严格处理,因为需要对股东负责。
该公司很多离职以后的员工由于技术上熟悉,又能与不同背景的人和谐相处,因此很多都能
进入一流的石油公司,自然公司在销售方面又占到了不小的便宜。很多国企私企在海外发现
开拓市场时打价格战不如国内有效,其原因就在于很多甲方公司对服务公司的要求都是在对
比跨国服务公司,当看到质量控制和员工素质等方面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的
将这些不管价格有多低的国企和私企排除在备选的供应商之外了。

通过上面4点,该跨国公司逐步从单一领域的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上游石油行业高利润市场的巨
头。
capable, generous men do not create victims, they nurture them
离线liuyuanxiang
发帖
2809
财富
892
威望
111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01-09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额,似乎没有人加进来讨论啊。。。看来需要一些激励措施啊。。。
capable, generous men do not create victims, they nurture them
离线liuyuanxiang
发帖
2809
财富
892
威望
111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1-09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大多数时候,技术人员只能通过选择所就职的企业来改变这些参数,有些参数,从技术人员的角度来说,是需要好好努力来解决的。下面就这两个问题简单谈下我的想法:
        好了,上面讲了一大堆从技术人员角度看起来都是外部条件的一些因素,下面想谈谈技术人员本身有关的参数了。

这个问题,我想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讨论,技术人员在传统的封建中华文化里面是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的,士农工商的规则之下,仅仅是比商人的地位高一点,当1840年先进的西方文明以强力打破固步自封的海疆之后,在伏羲,鲁班等上古技术人员沉寂了几千年以后,技术才第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就像西方自由的思想在经历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以后再次文艺复兴,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里技术人员的影子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正史中满是杀戮与阴谋,野史中则是江湖骗子和被压抑的欲望,尽管有李约瑟帮中国挖掘出众多古代的技术,但是这些东西都在反复的被发明和被湮灭中进行着低层次的徘徊。其中的社会制度原因就不讨论了,我只想讨论一下,作为技术人员内在的一些原因吧。

    言归正传,当前国内的技术工作人员有下面几个方面可以讨论,1首先是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数学是可见可反算的,工程是经验的,也是可靠但缺乏移植性的,2其次是将数学知识和工程知识结合起来的能力,俗称“有机结合”,因为任何工程实践,除了可用数学模型和工程经验进行可量化计划的内容以外,还常常有不可量化的未知因素,这也是保险行业能辅助工程界发展的原因,3再次是清晰的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各部门人员的理解中去的能力,因为执行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当前石油行业的技术人员面临的局面是很多不具备最基本工程实践逻辑的人在执行或者带队,因此,让各部门人员清晰的了解他们应当执行的任务至关重要,4而且也要让他们了解工程实践中有很多意外情况发生的时候技术人员应当有权进行修改,也就是最后一项是灵活的应变。灵活应变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项目准备,人员设备动复原,后勤支持,项目周期管理,耗材和服务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异常情况的处理和故障的排除,调查事故原因时各方面的平衡,在行政干预技术时的处理等等。下面分别展开来谈谈。

1、    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和文员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拥有数理逻辑为基础的计算能力和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的判断能力,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核心价值,工人们大多数时候仅仅是执行,少数能灵活的执行,而文员大多是从最终结果来判断,而对中间过程则难以理解。因此这两项能力是判断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是否合格的最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大学老师们都讲授了足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基础,但是这里我想强调两点,以1999年大学扩招为分水岭,之前和之后的石油行业大学毕业生(近似于70后与80后的分水岭)分别面对着不同的挑战,第一点是针对扩招以前的石油行业大学毕业生,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技术进步太快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催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科学技术正处于发展上升的阶段,知识和技能过几年可能就失去领先的地位或者几项能力被集成为一项能力,就像开车曾经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技能,而今天大城市很高比例的人都已经具备了开车能力,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技能了,扩招以前的石油院校毕业生普遍有数学基础较好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成长的环境较为单一,成长期间社会变化速度较慢,因此在科普基础和对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代表的强有力工程工具的掌握方面存在短板。往往很难连续对行业和国际上的情况进行跟踪,从而错失了很多技术进步的机会。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国际上技术的进步已经离实际的工作越来越远,每年新出的各种科技论文中,能大面积推广的越来越少。而对于技术工作者来说发表文章的指标催生了大量代写论文和课题外包的行为,造成国家投入的大面积浪费。如何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当代维持技术上不落伍,是扩招前学长们的一大挑战。

     第二是我们的大学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改进幅度不够,当99年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以后,大学门槛大幅度降低,通过大学收费而为更多有志于读书的年轻人开了大门,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门槛降低以后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下降,而大学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沿袭了之前的精英教育模式,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数学难度加大了,而大学的考试又没有筛选功能,总体上是要放大多数人过关,老师们不愿意挂科的学生太多,很多严谨而不愿意降低考试难度的老师最后只得采用实际分数开根号再乘以10的方式,也就是及格分数从60分降低到了36分。客观的说与高年级学长相比,学习成果打了很大的折扣。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大学毕业生考研的时候,研究生的录取分数也降低了20分就是证明。因此,产生了比例远远高于高年级学长的缺乏足够数学运算技能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由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从小接受的科普知识与高年级学长相比更加丰富,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方面更有天赋,学期更容易,但是在数学基础不稳的情况下知识体系显得头重脚轻。这种情况值得学校重视啊。像我们这些大学出来的产品,没别的办法,只好自己在工作中慢慢补习啦。

      前面提到了可数学计算和依靠经验的工程方法,这两个方面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二者有有显著区别,以各种定理和数学模型为代表的可运算部分知识是前人通过无数挫折失败以后总结出来可靠程度较高的映射关系,就像中学里的函数一样,有明确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各变量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牵一发则动全身的。这种可运算也可反算的知识是指导工程的一个大框架,为我们的工程划定一个安全范围,例如钻机动力系统输出的马力数,就严格与柴油机的台数,转速,档位,磨损等因素相关,在开始实际钻进之前,我们就能经过收集设备信息和运算知道最大可用的动力。国外在这些方面做的工作与国内差距较大,产生了很多依靠计算机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比如CMG,COMSOL Multiphysics这些能迅速将想法变成可视化效果的软件,很多工具除了可以用来指导工程实践之外还能做一些“如果这样做会怎样”的研发工作,大大降低了试验的工作量。而国内由于缺乏科研管理的能力,无力将人力物力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包含复杂运算又界面友好的软件来,因此在这方面只看到各种论文发表,工程师手里的东西还没看到有什么亮点。甚至很多产品比国外的免费开源软件还不如,叹一口气吧。

      但是工程师的公式不是绝对客观的,特别是当我们涉及到地下的岩石和储层时,由于收集地下资料的昂贵费用和技术难度,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常常需要在不能完全收集信息的条件下做出决策,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工程经验,这些经验往往在学习中以工程基础知识的形式存在,是一种半数学化的东西,由于存在信息收集不全面的问题,这些方法其实是将很多自变量进行合并成为一个未知的参数而进行模糊运算的结果。因此这些运算方法的结果在换了一个地方以后可能就完全失效了,也就是像VB语言一样,移植到另外一台电脑上可能就不如C语言稳定。这种情况在石油工业中试常常遇到的,例如,地震勘探寻找有利储积体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图像的分辨率越来越低,而当含油的储层厚度已经低于图像分辨率的时候,就常常会遗失一些潜在的储层,因此催生出很多精细地震解释的算法,这些算法中很多就是属于模糊运算的结果;在钻井或者修井过程中出现落井事故时的事故处理方法也有类似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信息,使得大家常常来阿果井下版块问是否有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结果如何等等,这就是要寻找模糊运算的解。这些解汇结起来,就是我们在大学时高年级所学的一些专业课中精彩的内容了。不知道各位是否还记得老师们是如何给大家讲述这些很需要跳跃思维来理解的知识呢?国内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与国外相差不大,甚至个别人才还比国外专家强,私下里我也听不少国内的技术人员说老外尽吹牛,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没注意到一些细节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所积累的这些经验也常常处于经验规律的发现-丢失-再发现-再丢失的恶性循环中,难以形成知识体系和方便快捷的辅助决策软件。


2、    数学与工程结合的艺术

     在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实际工作的状态后,就要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了。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工程是可以单独用数学公式或者模糊运算的工程知识单独就能完成的,但是到底在哪些方面使用运算,哪些方面又使用经验呢?这就是一个需要现实解决的问题了。这将使得讨论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上,这也是值得的,因为石油行业毕竟是一个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行业,也是一个利润很高的行业。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吾在”到太祖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都要求做事者从客观的角度来收集信息和加以分析。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现在行政管理越权的事情频频发生,但是一旦发生意外负责的必然是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做到尊重客观事实是最基础的方法,缺了它再漂亮的设计或者运算都是豆腐渣。

     有了客观的基础,对于大多数运算量不大的工程问题,就可以划分成块,交给各部门分别解决,再整合调试了,一台电脑,一个项目管理软件,比如office project2007就能实现小项目的管理,对于海外的大公司则选择云技术为基础的集成项目管理软件作为降低成本和进行知识整合的工具。这基本上就是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但是石油行业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复杂系统,简单的方法论无疑会给像航天发射,航母建造,操作系统编制这样的复杂项目管理留下无数漏洞,因此系统工程的一些工具就用的上了,但是这些东西由于国内基本上没有商业产品,所以价格都很贵,也就只有高层考虑了,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是用点小软件解决手头问题比较实际。

    在油田里我常常遇到的问题是,过于重视实践经验,而不重视经验的总结和量化。对于外来的软件,则是过度的轻视了。碰到很多技术人员嘲笑各种计算机辅助的手段毫无用处,而当请国外服务公司来进行服务的时候,人家很可能就用同样的软件,计算出很多工程的细节来,哈里伯顿所使用的水力压裂设计软件与中石油的主流软件相当,但是国外公司的工程师对其的利用深度及其带来的收费标准则远超越国内同行。这说明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些计算机软件的认识程度有限,没有将其潜力发挥出来。尽管软件不可能完美的模拟现实,但是,在油田开发时间越来越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积累越来越多的油藏信息资料,如果用人看整理的方法很难获得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和把握全局,但是通过软件计算则能大大增加工程技术人员对油藏的了解程度和施工设计人员对开发手段选择以及具体施工参数选择的指导意义。目前这一方面还很有欠缺,在多个油田服务的过程中,都发现很多高价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少量信息或者技术指标则被过度利用。当然这个原因不仅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疏忽,很多时候繁琐的取资料手续,混乱的资料管理和为了掩盖某些失误所作出的数据修改都能导致这样的原因,连测井数据,工作液体性能都随便改,怎么能输入计算模型中运算而指导实践呢?

3、    项目组织协调能力
     现代的石油工程,由于涉及到的工种和领域范围很大,过去偶尔进行一次的开会讨论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量和协调任务,相信大部分在油田现场工作过的人都了解那是一项多么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远离基础设施的野外,有时缺个小零件都能耽误工期。而技术人员所面对的,又往往是紧迫的工期,并不宽裕的预算和远离亲人的铁皮房。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现状是缺乏技术人员,因此很多时候,一项设计或者规划在进行会议讨论和审查的时候,并没有经过检查,因此给项目进行留下了很多隐患,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依靠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组织协调工作。使用项目管理软件会大大减轻日常报表等制作的劳动时间,但是具体的通知必须确认对方已经明白无误的理解了意思,这一点很多时候会得罪人,甚至让领导觉得这人太不好管了,想得太多了,但是要真因为沟通组织方面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形成一致意见把责任推到技术员身上。曾经有一次,出于同学的善意邀请去合作方指导,我教他们把一个关键的测试做完,并做了理论计算以后,把数据交队长去校对,让他把与理论计算不相符合的地方给我反馈,结果,啥也没做就给我拍胸脯说“好了,没问题了”,结果在现场出了事故,杯具啊!额,算了,体制咱也改不了,还是喝喝茶。
     项目的组织协调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推诿,瞒报,不愿意进行计算或者核对,只听从行政人员命令等问题,而技术人员往往又没有行政上的级别,所以经常看见技术人员着急的联系领导要求拍板解决问题,却又半天联系不上,而施工队的其他人就用挑剔的眼光看着技术人员还催促着。

     所以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尽量搞好人际关系,适当的时候教一些省力或者减少作业风险的小窍门给施工队,他们会很高兴的。而对于如何推动行政人员来工作,则需要对面临的情况和风险做一番评估以后才能用事实说话,在这方面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比较欠缺,虽然中石油有风险评估的企业标准,但是在实践中很少看到人使用,而外资企业则非常重视,一般的员工都会熟练的使用评估标准来对要进行的作业进行评估。所以事故率的差距就出来了。其实很多单位搞HSE培训的时候也讲过每当危险情况的数量累计到一定阶段就可能出事故,但是现实中做这方面的研究的太少,因为大多数事故都是在基层被悄悄隐瞒了,和矿难的处理方式一样。导致这方面成为国际市场上服务时的一个隐患。

     协调者是很累的,不仅自己的工作要干好,还需要带动其他人把工作干好,还要忍受一些“智叟”的讥讽,虽然有些事情不一定是技术人员的工作,但是在一个缺乏负责任的工作环境中,要想把工作做好,还真得抛弃数工资时的感觉而奉献点东西,这也是国企留不住人才的地方,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当然如果一个技术人员在国企都能干得自己满意,去私企和外企也能适应了,而且会在那里过得更轻松,因为职责和分工更加分明,即使工作任务重,相互推诿的时间也少了很多,大家对项目完成的预期也更加强烈。
4、    临场应变
     临场应变是个需要激情的活,也是最关键的活,论语里面子曰:“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也说明临场应变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能力,(先说点题外话项目一开始运行,就应该有一个计划,但是国内普遍的情况是先开始干,遇到问题了再说,结果往往5天能干完的活要10天甚至更长,所以,在开始出动之前,制定计划时多花1分功夫,在实践中就可能节约10分的功夫。中铁在沙特的41亿亏损就是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概念设计,然后业主乱提要求。)
     最常遇到的临场应变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发现你前面一步的还没有完成,于是只好待命,待命,待命,这其中就要注意安全问题了,特别是在边疆不稳定地区,有时候人无聊了就会出去喝酒找乐子,说不定惹上什么问题出来呢。海上还好一点,反正也走不了。有经验的员工,上去一看,大概能估计出需要多少时间的待命,然后让同事能够进行充分的休整。这个时间工程技术人员就要跟踪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对设计进行必要调整,比如,海上平台场地是否充足,倒班船的安排,陆地上的燃油,可用水量,水质等等,没时间休息。。。

     要使用化学品的时候,到现场还要进行取样检验,特别是要配置工作液体,并且定时跟踪,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处理,而不是施工开始以后惊呼变质了。前些年有一次酸化液体因为放在罐里时间太长了,颜色都变了,没人管照样拿去施工,结果把管线也烧了地层也堵了。然后是互相扯皮。现场化学品的管理计算也是经常出现临场问题的地方,特别是国外服务时很多时候都是按照添加剂收费的,而化学品存放与统计面临的变数很大,特别是在狭小井场,我一个同学带两条船去海上的平台施工,遇见大雨,在服务以后剩余的部分化学添加剂丢在另外一条船上,而另外一条船的人汇报说没东西了,其实是没出船舱看,因此在计算施工费用的时候多算了一大截,最后客户来信抱怨,全小队都得了警告,当然大家都把责任丢给可怜的工程师了。。。这就是随时都变化的条件,特别是在海上。

    遇到事故的时候是最需要临场应变能力的,但是往往会遇到郁闷的事情就是通信不畅带来的误解而造成补救措施反而引起更大的问题,因此在出现问题以后最重要的是冷静,像钻开高压气层,水力压裂之类高危作业时尤其重要。而往往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技术人员身上,所以第一要务就是淡定,要像13块满仓中石油一样淡定,先确定出事地点范围,人员情况,再发出指令,就算有人当场发火骂娘也不要甩他,精力要放在关键参数的显示器和问题现场上,大多数情况下现场都能得到控制,完全控制下来以后再启动施工评估和补救措施。有时候得学学王阳明那一套,心外无物,以免杂念影响计算。

     调查事故原因并撰写汇报的时候,由于大部分人非工程技术人员都认为自己只是执行命令或者自己只是在那坐着没动,所以这是很难写的,也是大部分事故报告言之无物的原因,一项事故的发生,不可能仅仅是某一个环节的原因,但是大家都期望能出现一个背黑锅的,然后大家就可以该吃吃该喝喝了,因此事故报告并不是要找出问题,不能真正反映事故的原因还是会造成同样的事故,但是大多数人实在是对事故太敏感了,有些实话,当众说了反而使其倒打一耙,使大家联合起来攻击技术人员,而现场的行政人员从管理的角度考虑,一般也会顺从众人的意思,黑锅就是这样背起来的,技术人员难以得到提升部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技术人员出了这个错误,出了那个错误,马克思主义当电筒,而对自身的责任则推得干干净净,刚到国企还真让人不适应这种氛围呢!有些人甚至私下里去给他说他都不认,让人只有叹一口气。如果最后写出来背黑锅的是地层原因那是皆大欢喜的,但是,谁知道下一次什么事故呢?


     行政干预技术是常常出现的问题,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往往没有权限决定,只能是服从,但是其实任何行政领导都是不愿意因为自己干涉而造成重大的问题的,之所以这样做,除去供应商的商务活动以外,还在于对于后果的严重程度认识不够,工程技术人员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首先就应该估算如果受到干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将结果和证据汇报给行政,供其决策,而不是简单的反对和争执。没有数据和证据的意见是不能说服对方的,行政上其实也不是很稳定的,如果在有明确的数据不支持的情况下强行启动,出了问题就很难推脱掉责任。有一次我一个同事在施工时突遇设备监视系统故障,由于有甲方的上级主管领导在,甲方基层领导怒吼不能终止施工,要求在没有任何监视的情况下强行施工,同事很淡定的告诉甲方,现在油管和套管已经连通,如果不是封隔器失效,而是油管接头泄露,继续施工会导致油管断裂并且切割套管,整个井身结构的完整性将受到极大威胁,甲方基层领导权衡再三放弃了施工,也避免了一口井的大修。

     总之,要做一个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仅是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的学习能力,在压力之下调整心态进行快节奏、多目标的发现即摧毁的解决问题能力,面对不正当干涉时的应变能力。要求好高啊。大家要努力啊~~
额,写了这么多累了,休息休息。
[ 此帖被liuyuanxiang在2011-01-09 23:34重新编辑 ]
capable, generous men do not create victims, they nurture them
离线天若千颖
发帖
654
财富
4125
威望
34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1-1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我不是来拿奖励的,我是来支持版主的。

我承认我并没有看完版主写的这几篇文字,但是版主这样的用心良苦让我佩服,为了带动这个栏目写了这么多文字。可惜我不是搞这块的,所以不能再这个栏目发什么帖子,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不过,我看到了一个这么用心的版主,相信这个栏目能越做越好。

我是做非常规油气网网站技术的,从网站建立至今,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工作,技术、维护、站务、管理,能力理解要做好一个论坛或是一个网站的辛苦,所有的发展都是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换来的,就想现在的阿果,阿果现在的繁荣离不开所有版主的辛勤劳动,也许大家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够把网站和论坛做好,做的出色。

好样的!
1条评分
liuyuanxiang 财富 +20 共勉 2011-01-11
非常规油气
离线liuyuanxiang
发帖
2809
财富
892
威望
111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1-1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呵呵,写这些东西是长久以来对如何平衡好个人职业发展和公司发展的思考所产生的副产品吧,因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简直搞的一团糟,后来慢慢理解,并且深入的追究下去,才形成了一些思索的碎片,借这个板块把这些碎片整理起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但是也整理的不是多完美,算是抛砖引玉吧。
capable, generous men do not create victims, they nurture them
离线niejingzi
发帖
3
财富
21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1-1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学习,O(∩_∩)O~
1条评分
liuyuanxiang 财富 +10 版块管理 2011-01-11
离线haileigod
发帖
288
财富
24
威望
8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1-1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刚看到这个板块时习惯性的认为是海外油田地质和技术的讨论版,进来后看了斑竹的论述感同身受,在很多地方与版主产生了共鸣。基于我自身想从这个版块获取资源的角度,说一说我对这个版块的建议吧,希望可以对版块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1、希望在此可以看到国外油田的发展历程、构造地质特征、以及开采现状。
2、希望在此可以看到国外勘探开发新技术、钻采工程新工艺,前言的技术和成熟的技术都是关注的焦点。
3、现今发展的重心已经不单单是技术的进步还有人的管理,在此希望可以了解一些国外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4、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实践,所以希望在此可以看到国外勘探、开发、钻采上的真实事例,从中学习到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自我感受暂且这四条,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果友批评指正。
1条评分
liuyuanxiang 财富 +30 良好建议 2011-01-11
离线minsoul
发帖
1007
财富
627
威望
33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1-11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看了楼主的文字,相当有感触。看得出,这些东西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索。从版块侧重点来说,“本版的定位个人倾向于国外新技术的跟踪和对比,另外加上国外一些技术方面商机的探索”,比较可行。从文献、会议、国外同行来得到新情况,也比较可行。不过,翻译的工作量极其大,建议主要以摘录式翻译这种方式进行。对于全文翻译的,一定要重重奖,毕竟翻译一篇文章,市场价通常至少是好几百元人民币。
1条评分
liuyuanxiang 财富 +30 良好建议 2011-01-11
以多年专业经验,与大家分享。拓展视野,共同进步 。
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欢迎到本空间发提问及技术探讨贴
阿果空间:测井解释十多年
http://www.agoil.cn/bbs/thread.php?fid=387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