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400阅读
  • 77回复

被《石油学报》拒了的文章“有关煤层气开采机理的讨论”以及回复评审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阿哼
发帖
555
财富
257
威望
3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同27楼问。。。
离线penaldo
发帖
491
财富
282
威望
13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回 杜冀豫 的帖子
杜冀豫:老兄,我粗略的看了下你的文章,感觉论据和论点还比较吻合,单纯从论文的角度来说应该可以发表的。但有几点不解请教一下:
1、您把李传亮老师放到第二作者,这篇文章您和李老师有交流吗?
2、您知道李老师关于煤层气的观点吗?个人觉得李老师和您关于煤层气的赋存机理正好是相悖的 .. (2013-05-27 09:11) 

是这样的,我经常和李老师沟通交流,这篇文章的观点我和李老师一开始还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后来我发现一个难题没法克服,和李老师沟通以后也觉得没法解决,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吸附气为主,李老师随后发表了“煤层气其实是吸附气”,第2作者就是我的名字,,
离线lishengcai
发帖
754
财富
1556
威望
2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下载了瞅瞅!
离线hujg
发帖
3576
财富
2091
威望
10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作者的做法有点可笑,今年4月与李传亮合作发表的“煤层气其实是吸附气”中认可煤层气为吸附气,同时向《石油学报》投的稿件(只是作者的前后顺序调整了)却认为煤层气为游离气,这是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你既然认为煤层气是游离气,就应该有充分的证据首先否定“煤层气其实是吸附气”中的观点。而你的论文我也拜读了,仅仅是旁敲侧击罢了,根本不存在否定“煤层气其实是吸附气”的充足证据。
真可谓“初出牛犊不怕虎”呀。
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你的论文被《石油学报》拒了,专家的审查是公正的。因为你的论点太缺乏论据了。
离线lc_what
发帖
128
财富
313
威望
1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学习一下
离线penaldo
发帖
491
财富
282
威望
13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回 hujg 的帖子
hujg:作者的做法有点可笑,今年4月与李传亮合作发表的“煤层气其实是吸附气”中认可煤层气为吸附气,同时向《石油学报》投的稿件(只是作者的前后顺序调整了)却认为煤层气为游离气,这是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你既然认为煤层气是游离气,就应该有充分的证据首先否定“煤层气其实是 .. (2013-05-27 11:16) 

呵呵,教授你好。《石油学报》的稿件是在之前投的,李传亮的文章是在之后发表的。

我想告诉你的是,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不断曲折渐进的过程,哪有一来就发现真理的?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质疑论证自己的观点,才有了最后的结论,这不正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吗?并且我说过,这只算是目前的研究成果而已,并不代表结论的正确性,重要的是研究思考的过程,发布出来和大家分享,鼓励大家勇于探索。

我的文章肯定有漏洞,但不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能发现的。恰恰相反的是,后来我自己发现一个缺陷是难以克服的,于是自动放弃转投其他稿件,转变思路,支持吸附气为主的理论,这不能说明我自己打自己嘴巴,反而说明我敢于自己否定自己,以负责任的科学研究态度来严肃对待学术,

我说过了,如果不能从逻辑上找到明显的漏洞,就应该允许它的存在。《石油学报》所谓的专家教授提出的意见大多幼稚到令人可笑的程度,从里面可以发现逻辑都是混乱的,让我很失望,希望你能理解科学的精神,呵呵,,
离线易之风
发帖
317
财富
177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读了文章,感觉您很勇敢,值得我学习,正如您所说在真理面前敢于否定自己这不是打自己嘴巴,这是您对科学的负责,也是对读者的负责,真心感谢您及李老师对我们这些初学者的负责。错误谁都会犯,只有敢于面对,科学才会进步。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您:
1、“。。。。。。因此甲烷只能在煤岩微孔隙中有水的情况下吸附在微孔隙表面。”(第2页)为什么?还有,个人觉得这句话与您前面的话逻辑关系并不密切。
2、根据楼上各种讨论,这篇文章因该是在您和李老师那篇文章之前写的,我的问题是:《。。。讨论》中描述“地层中的沉积有机质都是大分子量的生物尸体碎片,有机质表面有一定的极性(活性),它们对极性分子(如CO2,H2O)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对非极性分子(如N2,CH4)的亲和力较弱。”《。。。是吸附气》一文中描述“根据相近相吸原理,泥岩中无机矿物颗粒的极性相对较强,倾向于吸附水分子,而甲烷分子倾向于吸附到干酪根颗粒上去。”前后描述似乎有一些不同,是您的有机质定义不同于干酪根,还是两句话中有什么其他的解释?
3、您说自己发现一个缺陷是难以克服的,请问这个难题是什么,能否说出来,以便大家对《。。。讨论》前《。。。是吸附气》后对照,并结合您的难点去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用您的逻辑去思考,让我能够更好的明白您关于煤层气从自由气到吸附气观点及思维的转变,因为我觉得这个过程对学习者是很重要。
4、“流体能否在介质中流动,不取决于渗透率的大小,而取决于孔隙开度的大小。”(第5页)我如何能更明确的理解这句话?
5、“实际情况并不是甲烷分子先溶解再吸附,而是先由煤基质生成甲烷分子,然后再溶解到地层水中。由于煤基质的生烃数量大,地层水的溶解能力很小,致使大量的甲烷分子都堆积出来。”(第3页)这个过程可否理解为煤层气是残留吸附气?
初学者,问题的对与错,请您见谅!
1条评分威望+1
dedream 威望 +1 技术交流奖励,感谢您积极参与专业技术交流 2013-05-28
离线penaldo
发帖
491
财富
282
威望
13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回 易之风 的帖子
易之风:读了文章,感觉您很勇敢,值得我学习,正如您所说在真理面前敢于否定自己这不是打自己嘴巴,这是您对科学的负责,也是对读者的负责,真心感谢您及李老师对我们这些初学者的负责。错误谁都会犯,只有敢于面对,科学才会进步。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您:
1、“。。。。。。因此甲烷只 .. (2013-05-27 14:59) 

1.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我是想说,煤岩是在水环境中沉积的,煤岩是亲水的(常规油气储层也是一样),因此甲烷和煤岩的吸附解吸过程,都是在水环境中发生的,不能不考虑水的影响。

2.你看得很仔细,在物理化学领域,“极性分子优先吸附”和“相近相吸原理”这两种理论都是有根据的,具体煤是哪一种很难说清楚,没人研究过这么微观的机理,这两篇文章只是根据各种想表达的观点选择各种的论据,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我不是搞这方面的,希望有专家能给出解答,,

3.这个缺陷你想知道的话请私聊,说出来其实很简单,但是可能是这些平时不思考、只知道跟着瞎起哄的伪专家一辈子都想不到的,我不屑把自己的思考成果给那些伪专家分享,,

4.微观上,岩石对流体通过能力的大小就取决于孔径(孔隙)开度的大小,开度越大,流动能力越强。渗透率只是岩石对流体通过能力宏观上的体现,它的大小就是孔隙通过流体能力的表征。所以,通过对微观孔隙开度大小的研究,就能判断nm级的孔隙仍然有通过流体的能力,也就是说有渗透率,只是实验室测试时间短,测试结果不明显而已。

5.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煤岩的封盖条件足够好的话,煤岩就可以封盖自由气成藏。否则,甲烷就会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运移,遇到盖层形成“煤成气”。不过我们最新的认识,煤岩对自身生成的甲烷的吸附能力还是挺高的,因此吸附气还应该是煤层气的主体,
发帖
464
财富
157
威望
0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看了您的文章和李老师“煤层气其实是吸附气”的文章,我个人认为: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气存在,但是基质孔隙中为游离气,裂隙系统中为水。煤岩都是在水环境中沉积的,所以原始状态下基质和裂缝中都充满了地层水。在原始生气阶段,孔隙内是游离态的水,后来因为干酪根不断生成甲烷,甲烷将可动的水全部驱出,所有基质孔隙内就没有可动水了。一吨高阶煤可生几百方的气,这些气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会把孔隙中的水驱走。所以基质孔隙内完全可能是游离气。开采机理:个人认为整个过程为排水降压--基质孔隙中游离气渗流产出降压-解吸-渗流产出。另外,关于煤岩的润湿性和您的观点不同,煤岩偏向亲油疏水,而不是亲水。请求你们的指导。
离线billtian
发帖
75
财富
176
威望
13
交易币
0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3-05-27 | 石油求职招聘就上: 阿果石油英才网
师兄 顶一个~~~~~~我来自B410

网站事务咨询:QQ:1392013 | 26189883
阿果石油网为免费个人网站,为石油人提供免费的在线即时技术交流场所,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和行为!
如有言论或会员共享的资料涉及到您的权益,请立即通知网站管理员,本站将在第一时间给予配合处理,谢谢!